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1章 打仗不再靠拳頭了?,興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失去了所有的養馬基地,全國的騎兵只有三萬左右。而冷兵器戰鬥中,騎兵是王者。
因為宋人沒有足夠的騎兵,他們只能用肉體對抗數量龐大的胡人騎兵。宋人的重灌步兵披掛的步人甲,重量達到四十餘公斤。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鎧甲重量。除了步人甲之外,人類歷史上大多數鎧甲沒有超過三十公斤的,即使是騎士戰爭中著名的、鐵罐頭式的騎士全身鎧,也不曾達到步人甲的份量。
然而,現代考古學從墓葬挖掘中發現,由於五六個世紀都奉行佛教,大多數宋人已經幾百年不吃肉了,所以他們的平均身高也就在一米六左右,一米七八的個頭在宋代已經是罕見的大高個了。就是這樣的身高體重,宋人用他們瘦弱矮小的身軀,披掛起罕見的重鎧,取得了在對外戰爭中堪比唐宋的勝利——這是何等的頑強與堅韌
一個身高一米五六的人,即使披上四十公斤的重鎧,整體分量也就一百公斤左右;而一匹戰馬重量約半噸,以時速六十公里的速度撞向重灌步兵,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步兵鎧甲在沉重,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豈能應付數以十萬計的西夏、遼國騎兵。
大宋的邊軍是頑強的,他們能披掛上四十公斤的重鎧,排列出森嚴的陣式,面對西夏遼國騎兵的一波*衝擊,並在百分之七十戰爭對外中取得勝利——然而由於體力耐力限制,吃素長大的宋兵是不耐久戰的,他們常常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卻無力對敗兵進行追擊……
如今,即使用最頑強的秦鳳邊軍來衡量,海州兵能夠在身處劣勢的情況下,依舊纏鬥整個下午,這種體力,以及頑強的死不認輸精神,放在整個大宋已經是罕見的了。
意識到這一點,在場的諸位將領已不在意戰局勝負,只記掛著經過這場慘烈的戰鬥,海州兵還能剩下多少人。
童貫這時也有點懊悔,如此一支頑強的軍隊,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榮譽啊,當初,自己怎麼就沒有想到派人出營接應一下……他懊惱的說:“海州兵報上來的兵員是戰兵一千二百四十餘人,輔兵兩千餘人。咱家原本想著,這樣一個三千人的隊伍,居然讓船隊川流不息的運送補給物資……
啊,本相略略統計了一下,他們運送輜重平攤到每個人頭上,每個兵大約需要隨身攜帶四料(兩噸)的物資,哈,本相原本準備拿這一點,好好駁斥海州縣主薄一番,如今看來,倒是本相誤會了……他們一千餘人能持續戰鬥整個下午,難怪需要攜帶很多弓矢、彈藥、燃燒物了。”
長溪(即霞浦)知縣劉鎮插嘴說:“張叔夜大人曾累次向朝廷舉薦雷火兵,聽說雷火兵的炮子都是用鐵蛋與鉛彈,每發一槍,不計火藥的分量,光打出去的鉛子、鐵蛋就重約半兩。這一槍發出去,據說價值一貫錢。難怪他們要帶如此沉重的行李,難怪朝廷不願配置雷火兵做為常例。”
劉鎮是江寧軍帳中非常特殊的存在,他是長溪知縣,正九品官。他的管轄地在歙州,如今已經被方臘攻陷。整個大帳中,似乎數他的品級最低,比如童貫是樞密使——武丞相、涇國公;太尉譚稹是太尉,即國防部長;童貫屬下親信王稟是涇源路第七正將,從四品。
即便是睦州團練使王淵屬下小偏將、準備將韓世忠,也是從六品……但大宋朝的特色是“以文御武”,劉鎮是軍帳中唯一的文官,按照大宋慣例,他這個“九品”文官有資格指著“超一品”武官首領童貫的鼻子大罵,童貫還得給對方陪著笑臉,生恐一不小心惹怒文官集團——他活的還不如現代一位小科長偉光正。
所以劉鎮雖然官品小,但他在整個軍帳中慣常是橫著走的,大家議事的時候他想說話就插嘴,不想插嘴就化身“睡覺帝”……哦,馬上軍帳中就要增加第二位文官了,那就是與劉鎮同品級的海州縣主簿時穿時長卿。
劉鎮的插話,解釋了海州兵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