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弄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8章 真相,不巧遇到神,班門弄茶,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議論。百姓質疑把山挖了,弄得這麼整整齊齊,山不像山,田不成田,看倒是好看,但它能種莊稼嗎?
大片山地已經整理好了,還有不少山頭挖著砌著,一看就是大手筆。
韋冬至旁白介紹這是“開山造田,水稻上山”工程的一部分施工鏡頭。
幾個小時後,展現即過20萬,瀏覽量超過4萬。
評論區一片質疑聲。多數網友都成了會計,幫忙算賬:搞這麼豪華的梯田種水稻,這開山的投資恐怕得上千年才能收回。這是真的長線投資啊。
還有人計算:不考慮固定資產折舊,只算水稻種植成本,育苗、保水、收割、運輸…那要畝產多少才能不虧?
韋冬至於是發出第三段影片:前半段是工程院院士、大學校長的講座,詳細解讀高山水稻品種培育,畝產888公斤以上的可靠性,專案深受山地農民歡迎的程度…後半段是水稻成熟後稀稀拉拉的稻田畫面、收割農民罵罵咧咧的聲音,還有許多是根本沒播種的荒蕪梯田。
展現數很快過百萬,瀏覽數過十萬。
驚歎的、質疑的、謾罵的…什麼聲音都有。
她的粉絲數也由原來的20個依次達到800、2300、1.3萬。這樣的漲粉速度是很快的 。
從自媒體創作的角度,韋冬至的開頭還算不錯。
很快,一場關於“水稻上山”的爭論席捲自媒體。許多博主實地考察後,得出自己的想法,發表評論。
慢慢地,風向偏向批評開山造田的做法。
因為人們把事一捋算就明白:目前的水稻品種只是普通品種的改進版,根本難成活,產量低;這件事絕不是為了農民增收;也不像是以增加產量、保障糧食供應安全為出發點。
在這事上不顧後果,投入如此大資金,似乎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理由。
這樣的輿情態勢可能觸動了某些勢力的神經。韋冬至的頭條賬號下,開始出現攻擊作者的留言,甚至有些評論帶著恐嚇的意味。
寧柯一直關注著韋冬至頭條號的情況。攻擊出來時,他沒太在意。但恐嚇一出現,他立即心生警惕。於是採取了相應的調查行動。
經過順藤摸瓜的查詢,他找到恐嚇者都與某農業大學有關。
該大學正是“水稻上山”科學專案的主辦方。從國家工程院立項,獲得大量資金。又得到某NGo(非政府組織)支援。
對於公開報道該專案引發評論、導致其受到質疑的自媒體,一家大學竟然組織人員進行恐嚇。這也太碎人三觀了。
知名大學的做法讓寧柯覺得:在這個世界,做人還是不要太溫柔。因為它不是一個以柔報柔的世界。柔重惡生,溫柔使罪惡肆無忌憚。
只能以惡治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