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5節,大晉如此多嬌,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過了十來個鋪子,阿萍找到了香氣的源頭。這是一家剛剛開張的鋪子,王記胡餅鋪。
胡餅剛剛出爐,因而格外的香,吸引了好多食客排隊購買。
阿萍排在最後,門口有個憨態可掬的木頭人,木頭人脖子上套著一箇中空的胡餅。
阿萍莫名覺得親切,不禁伸手去摸木頭人。
“姑娘不要動。”外頭買胡餅的夥計說道:“天氣太潮了,油漆未乾。”
第113章 人面瓦當
胡餅鋪子開在吳興郡本地人地界,但是賣胡餅的夥計卻是中原那邊的口音,摻雜本地人的一些語調,有些四六不像,但是又能使得南北兩邊的人都聽得懂。
阿萍聞言縮手,目光卻一直落在脖子掛胡餅的木頭人身上。
輪到她了,夥計問她要什麼樣的餅,分別是最普通的胡餅,牛奶做的乳餅以及加了牛骨髓的髓餅。
阿萍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乳餅。
阿萍咬了一口乳餅,熟悉的味道在舌尖上擴散開來,她左手打著傘,右手拿著胡餅,邊走邊吃,腳下卡卡作響的木屐都變得輕盈起來似的。
乳餅比藥管用,一個乳餅下肚,阿萍頭不疼了,心情也莫名愉悅起來,她出了城,去了郊外陳家的瓦當作坊。
瓦當,顧名思義,就是“擋住瓦片的東西”,其實就是瓦擋。
房頂鋪上瓦片後,屋簷的末端最後一個瓦片會用圓形的灰陶片擋住瓦片中間的洞——因為瓦片都是波浪形狀的,鋪陳在屋頂上遮風攔雨,到了屋簷末端,波浪瓦片空中空出來洞不好看,所以用瓦片一樣材質的圓形給“擋”住,所以叫瓦當。
陳家在洛陽的時候就燒製瓦當,百年傳承,製作工藝精良,曾經給皇室燒製過珍貴的琉璃瓦當,當然,這東西是皇家用的,絕大部分都是和瓦片一樣,用灰陶製作的圓形瓦當。
形象一點說,就是大小形狀和月餅一樣的灰陶片。
阿萍是個孝順的姑娘,給父親捎帶了兩個乳餅,“街上新開的王記胡餅點,吃起來和洛陽的一模一樣,父親嘗一嘗。”
陳父立刻緊張起來,“你……你記起洛陽……胡餅的味道了?”
“吃起來好順口,應該就是這個味道。”阿萍收起油紙傘,脫下木屐,去了作坊的裡間。
跽坐在案几後面,她拿起刻刀,揭開了蒙在陶泥上的溼布,這塊布使得陶泥保持溼潤,這是用來給一塊塊瓦當印上花紋的模具。
瓦當上一般印的是雲紋和繩紋,複雜一點的用獸紋,但阿萍雕刻的是最罕見人面紋。
她身後牆壁上貼著全是各種已經燒製成型的人面瓦當,各種表情,有生氣、有笑容、有呲牙露出兇相、有溫和的笑容、有大笑等等,就是現實中人類表情在灰陶製品上的抽象寫意表達,看似粗礦,其實每個表情都耐人尋味。
這是阿萍創作出來的人面瓦當,剛開始的時候,阿萍只是作為養病時期的消遣,因她撞壞了腦子,忘記了父母教的調配陶泥,制模、印模、火窖的溫度等等製作瓦當之法,父母重新交給她,她對瓦當的紋飾有了興趣,就調配陶泥刻了一些人面表情瓦當,練手而已。
誰知有客人看中了獨樹一幟的人面瓦當,覺得有趣。
江南之地,百萬中原僑民移民到了這裡,他們都需要建房子,磚頭瓦片瓦當等建築材料成了必需品,陳家的生意一直很好。
或許是失去家園和很多家人的原因,災難過後,在他鄉重建一個新家,人們對“人”更加珍視,一個個表情各異的人面瓦得到了僑民的喜歡,陳家的生意居然比在洛陽的時候還要好了。
這也是陳父陳母堅持要女兒招贅的原因,這個女兒憑本事繼承家業,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
父母問她是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