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3章 又近一年四月時(下),傾宋,然籇,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之內,大明所能夠依靠的選拔人才方式,最靠譜的還是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作為一種經過唐宋兩代論證和不斷改善,已經發展到極致並且在民間的廣泛認可的考試製度,現在根本沒有合適的替代者。更何況唐宋的科舉考試和明清時候的八股取士還有很大的區別,考察的並不是士子對聖賢書的瞭解程度以及做八股文的能力,而是依舊偏重於考察對於整個國家戰略和經貿、軍事等重要方向的認知能力。
比如當年的文天祥,就因為準確的分析出了南宋面臨的四方威脅,並且提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而得到宋理宗的賞識,直接被欽點為狀元,甚至最後還獲得了理宗賜表字的殊榮。
葉應武又看了兩眼,沉聲說道:“那就按照翰林院和學士院的安排來。”
鄧光薦點了點頭,接著說道:“陛下,當務之急是為此次考試擬定題目,這也是臣等二人著急見駕的緣故。”
葉應武微微一怔,頓時陷入沉思。他雖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不過還是明白科舉考試的具體流程以及每一次考試的不同作用和目的。殿試實際上作為科舉考試各次考試中時間最短的考試,實際上主要目的是為了考驗考生面對突發事件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對於經義的理解能力。
相比於唐時的科考,大明的第一場科舉考試已經取消了很多考試專案,比如和經義、帖經有所重複的墨義。整個試卷分為三部分,佔據百分之十分數的是帖經,主要考察考生對於古今名著的背誦能力。佔據百分之三十的是經義,主要考察考生對於一句摘錄自四書五經等名著經典的話的理解能力,而佔據了最大頭百分之六十的,自然就是葉應武最重視的策問。
科舉考試的主要目的就是選拔出來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至少是有個人成熟思想的人才。所以策問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彰顯出來,在前宋時候主要考察的實際上也是策問,只是誰曾想到在短短百年之後,策問機已經完全退出了考試範圍,只剩下經義,也就是隻剩下所謂的八股文。
對此葉應武雖然不理解,但是絕對是絕對反對,自己所要的絕對不是搖頭晃腦、熟讀聖賢書的書呆子,而是真正有抱負的人才。這也是科舉考試設立的初衷,為所有有志於報效國家、一展抱負的人才提供一個平等的考試和錄取機會。
鄧光薦和劉辰翁齊齊抬頭看著葉應武。殿試是科舉考試最重要的一環,也是皇帝陛下親臨的一環,所以不容有絲毫的差錯。並且按照慣例,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文章也會張貼出來供人學習閱覽,這也就意味著不只是名次的排定需要慎之又慎,題目的擬定自然也要能夠令人心服口服。
否則引起朝野的爭議,不但損害翰林院和學士院的威望,也容易打擊民間士子的入仕之信心。所以歷朝歷代這題目一般都是臣子擬定數條之後交給皇帝選擇最合適的一條,更或者直接由皇帝陛下親自擬定。
大明第一次科舉,事關重大,鄧光薦和劉辰翁自然不敢絲毫怠慢,所以這皮球自然而然就踢到了葉應武腳下。
葉應武輕輕呼了一口氣,沉聲說道:“經義之題目,這一次就取‘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鄧光薦和劉辰翁都有些詫異,不過一想到大明現在正在實行的各項政策,陛下選定這個作為題目倒也在情理之中。此話出自《周易》,意思是炎帝在位時讓天下的百姓和貨物都聚集在一起,雙方互相交換之後離開,從而使得雙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貨物。
這句話背後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大道理,不過卻是在描述一個現在來看很普通的現象——交易。葉應武選擇這個作為經義的題目,顯然是想要強調商貿在大明現在國內佔據的主要地位,並且願意就這個現象來聽取考生們的不同意見,聽取這些未來的大明棟樑們對於商貿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