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茶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林小小採風,隨身帶著兩斤戲,大茶碗,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沒有人相信王小寶遇到的奇葩事,但並不只是他自己見證了那一幕。
林小小是南林都市生活報的美女記者,今天她的心情從很不好變成很好再變成很不好,坐了個花式旋轉的三百六十度過山車,就是因為她拍到了王小寶的照片。
本來一張挺好的照片被這些沒節操的網民搞得面目全非,就像當年網上的小胖事件。
林小小是都市生活報的美女記者,但美女記者也有工作任務,工作職責裡可沒有說顏值可以抵工作量,花瓶有工資。
每個記者每天都有規定的上稿要求,新聞報道不是網文可以家裡開腦洞,有編制的記者也不是網路小編可以胡編亂造標題黨,他們那是得以事實為依據來傳遞資訊的。
除了根據時事熱點去約訪一些人之外,林小小還必須像前輩那樣主動去城裡轉一轉,找找報道素材,這在業內的術語叫採風。
採風,不是手飄蕩空中大跳廣場舞,也不是踩著風兒去散步,更不是踩點準備作壞事。
採風的採是收集採集,風不是指流動的空氣,而是指民歌,來自於詩經《國風》中的“風”字。
《詩經》是詩歌總集,分成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指的是地方音樂,雅是中央雅音正樂,頌是宗廟祭祀時的音樂。
在古時,採風主要是指採集民歌。
民歌是個總稱,它包括民謠,後來又包括諺語。詩經和漢樂府裡的民歌都是在農閒的時候由政府專職部門派人到各地採集來的。採集的目的一是藉以瞭解民情,二是整理配樂之後用於朝廷的祭祀、飲宴等需要音樂歌舞的場合。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產生於商代的民間謠諺。公元前五百多年編寫的《詩經》,其中《國風》的絕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們都是從民間採來的。
《國風》裡記錄的就是當時各國的民歌,流行歌曲。想想挺有趣,風是流動的,後來又能引申出風尚流行各種意思。
到了近代,一些學者從國外引進了民俗學,“採風”二字的含義就擴大了,它泛指採集一切民間的創作和風俗,體驗生活,尋找靈感,挖掘素材。
林小小今天的採風是去體驗下早晨公共綠地的群眾生活,給自己的系列報道增加一些素材,不料鏡頭裡突然看到一個男孩子貌似準備撿起垃圾丟進垃圾箱……
揀辣雞的好孩子,這年頭不是已經絕種了麼?!
正能量啊!
特別是那垃圾箱離得足有十多米遠,多少人手邊就是垃圾箱都隨手丟的?!
林小小瞬間被感動到,按下單反啪啪啪地拍了一組照片:
從男孩撿起垃圾,到他四處尋找垃圾箱,再到他把手中的垃圾丟進垃圾箱,再到那個垃圾箱似乎掛住他的書包,他用力地想把書包從垃圾箱裡拉出來…不果…落入箱中…兩腳朝天掙扎…糾結…逆出…終於還是掙脫…然後狂奔而去,那個垃圾箱掛在他手上拖來蕩去,消失在轉角的竹林後……
魔轉折,神展開!
好倒黴,好歡樂,好有喜感啊!
總之很有趣的一組畫面。
當然,儘管她看到男孩的書包被掛住了,她也沒有上前幫忙,她只是一個記者,她的責任是記錄生活,越真實越好。只是被垃圾筒掛住了,又不是被狗咬了。
回到報社,林小小就把這些照片傳到電腦裡,看著照片中男孩子豐富的表情,她忍不住笑個不停,決定把這個作為她正在創作的文明生活主題的一部分,於是她把上午採風得到的照片和寫出來的千字報道發給主編看。
“你就看著他把垃圾筒帶走?這是光天化日之下盜竊公物吧?你當場制止了沒有?”主編扶著眼鏡皺起眉頭三連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