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尚花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一章 張詠治蜀,大宋那些年,墨尚花開,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掃蕩陋習,威惠相濟,狠抓穩定、民生、發展三件大事。為了讓百姓得以維持生計,多一條謀生之路,張詠還默許了百姓販賣私鹽。在張詠的努力下,朝廷撤除博買務機構,取消了對蜀地茶、鹽、布帛的專營。

張詠致力於改善民風、教化百姓。蜀地士子們知道讀書向學,但不喜歡做官入仕,張詠鼓勵士人參加科舉,謀取功名。當時益州有張及、李畋和張逵三位名儒皆有學行,為鄉里所稱。

“才雄揚子云,古稱蜀川秀,千載遺英聲,三賢繼其後,文章積學成,孝友亦天授,遠郡得充庭,期將免固陋。”在張詠動員下,三人都參加了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士子們從此懂得了進取,大大推動了益州的學習之風。

百姓有來投訴的,張詠明辨真假,立即作出裁決,都能確實無誤,民眾都很佩服這位張大人。李畋問張詠有何妙訣,張詠道:“人都有主觀好惡,會擾亂我的視聽,我們要做的就是多問,問到君子就可以知道其人是君子,問到小人就可以知道其人是小人。人都有所偏黨,雖然有些隱瞞,只要多加詢訪瞭解,就沒有什麼不能明白的了。”明朝南中三賢相之一的高弘圖曾感慨道:“張公真絕世聰明之人也。”

當時民間訛傳,說有一白頭翁午夜時專吃小孩,全郡的人都信以為真,一到晚上,大街上連個行人都沒有。張詠得知後,立即組織人員,偵破調查,處死造謠者,老百姓這才得以安心出行。

張詠道:“妖訛之興,沴氣乘之,妖則有形,訛則有聲,止訛之術,在乎識斷,不在乎厭勝也。”謠言興起的時候,災氣就會乘機危害當地。妖怪會有形狀,謠言會有聲音,制止謠言的辦法,在於判斷識別,而不在於求神厭勝。

王小波、李順起義後,朝廷規定凡是到蜀地為官的,都不許帶家屬。張詠到成都做知州,也是單騎赴任。

一群大老爺們,身邊沒個女眷,生活起居都不好料理,同時也無法排解身心苦悶。“人世貪名豈是閒,幾回思算幾悽然。故鄉路遠不得信,寒月夜來還復圓。”

部屬懼怕張詠,也不敢娶妾侍、買婢女。床前聽聞鷓鴣聲,北客南來心未穩,不是傷情即斷魂。

張詠不僅關心廟堂,也關心廳堂,很體貼下屬的實際困境,於是公開叫人張羅著自己先買了幾名侍姬,下屬這才敢置納侍姬了。

四年後,張詠回京任職,臨走時,將幾名侍姬的父母叫來,自己出錢為眾侍姬擇偶嫁人。張詠潔身自好,這些侍姬的丈夫都大為感動,原因是他們所娶到的娘子都還是處子之身。

有一位參軍,年老多病,辦事不力,張詠責備他“為何不辭職?”

第二天,參軍向他遞交辭呈並賦詩道:“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歸意濃。”

“好詩啊!”張詠大為稱賞,猛然醒悟,自己做錯了,於是當面向參軍賠禮道歉,和他攜手上廳,陳設酒筵,執意將其留下,以上賓之禮相待,並向上級作了推薦。為此,大才子蘇東坡曾感慨道:“恨無乖崖老,一洗芥蒂胸。”

張詠性子直,個性乖張怪癖。宋僧人文瑩所著《玉壺清話》記載,一次在成都街頭吃餛飩,低頭進食時,頭巾上的帶子垂落到了碗裡,他把帶子甩上去,低頭再吃。不一會兒,帶子再次掉入碗中,如此反覆數次,張詠的火爆脾氣上來了,他乾脆解開頭巾,一把扔到碗裡,氣沖沖地道:“吃,吃,吃,讓你一次吃個夠!”說完徑直起身而去。

張詠不拘小節,討厭繁文縟節,生平不喜歡賓客向他磕頭跪拜,可這是官場禮節,由不得你隨意破壞。有客人來時,總是叫人先行通知免拜。如果客人執意跪拜,張詠便大發脾氣。

張詠覺得這招還不管用,那就來點狠的,有次客人前來,他撲通一聲,對客人先行跪拜。來人大為惶恐,連磕十幾個頭,狼狽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進擊的大明鐵騎

省墨

幹宋

任鳥飛

我生活在初唐

江中小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