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學,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為什麼現在的讀書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答案也很簡單,這就是程朱理學故意製造出來的、人為的“學術歷史斷層”。
這段從三國到北宋的思想史不是不存在,而是被程朱理學刻意遮蔽掉了。
之所以要遮蔽掉,是因為程朱理學的道統,是直接從孟子那裡過來的,所以中間這段時期的學術思想,大多是跟程朱理學不符的,即便不唱反調,也合不到一塊去,就乾脆都遮蔽了。
程朱理學從來不講這些歷史,甚至如果不是經學的影響力太大,經學的東西,程朱理學都不怎麼講。
現在的讀書人都不怎麼了解經學的歷史,自然更不可能瞭解經學以後,到理學出現之前,這段長達740年的歷史,華夏的思想界,到底是怎麼變遷的。
“三國以後,南北朝時期,正如地域上南北分治那般,思想上也分裂成了兩部分,也就是北朝經學和南朝經學,即‘北學’、‘南學’。北學墨守東漢舊說,以分析解釋先秦儒學經典的章句訓詁學為主,走的是古文學派的路子。而南學則是偏離了今文學派的路子,歷經宋齊梁陳,受到了佛教的極大影響,演變成了玄學,主要發揮《禮記中庸》裡面的天命心性之說。”
“你們猜猜,為何會有這種區別?”
陳姓士子答道:“大約是北朝皆是異族入主中原,學術研究受到壓制,既不能託古改制,也不能承認異族天命,所以只好埋頭於故紙堆中而南朝則是北伐無望,即便有白袍入洛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諸如梁武帝蕭衍等皇帝沉溺於佛教之中,長期歌舞昇平,失去了奮爭之心,自然就只能談天命心性了。”….
姜星火點點頭,有些偏頗,但大差不大。
實際上,北朝的儒者也沒那麼有骨氣,甚至到了南北朝中期,北朝就已經自認中原正統了,高門大閥們瞧不上那些南渡的,認為南方才是蠻夷之地,而南朝也是這麼想的.
“南北朝結束,到了隋唐時期,孔穎達與顏師古等人編寫《五經》義訓,總結了南北朝時期南朝玄學和北朝章句訓詁學各自的特點,由此對前代紛雜經說進行統一整理,編撰出一套統一的經書註釋為標準,使士子學有所宗,科舉取士有所依據。”
義訓,就是依據傳注而加以疏通解釋之意。
這個版本的《五經義訓》或者說《五經正義》,其中《毛詩》與《禮記》主要採用鄭玄註釋版本、《周易》主要採用王弼註釋版本,《尚書》用孔安國傳、《春秋》則用左傳,在借鑑前儒的基礎上,孔穎達刪修筆削數易其稿,史書記載“必取文證詳悉,義理精審,剪其繁蕪,撮其機要”,最終稿的質量相當之高,因為有所取捨側重,所以基本上沒有官修書籍普遍雜而不純什麼都往裡塞的毛病。
實際上,孔穎達不僅開創了“義疏派”,成為唐代官方經學的標準,併成為科舉考試教材,而且其人畫像在貞觀十八年就進了凌煙閣,貞觀二十二年孔穎達逝世的時候直接是陪葬昭陵的待遇。
可惜,如此一代儒宗,在程朱理學的刻意掩蓋下,基本沒什麼人知道了。
至於為什麼掩蓋,主要原因就是朱熹在註釋四書方面下的工夫很多,但五經則不然。
朱熹一本《四書章句集註》,確實可以自傲地說注透四書了,這個沒得黑,姜星火也得承認。
但五經方面,書類,朱熹沒注過,詩類的《詩集傳》,易類的《周易本義》,禮類的《儀禮經傳通解》,都只能說水平有限,春秋類的話,朱熹沒正經注過,《資治通鑑綱目》算是他史學觀點的體現,但經學是最講究詁訓的,朱熹這種喜歡斷章取義另創新解的選手,在經學這種發展了近千年的完整體系面前,根本就沒有斷章取義的餘地。
為什麼?
因為能解釋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