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章 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13]。”其母曰:“亦使知之[14],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15]。身將隱[16],焉用文之?是求顯也[17]。”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18]。”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19],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20]。”
註釋:
[1]介之推:晉大夫,姓介,名推,曾跟隨文公流亡。不言祿:沒有提出要求賞賜。[2]弗及:指賞賜也沒加給介之推。[3]無親:無親近之人。[4]主晉祀者:主持晉國宗廟祭祀的人。[5]二三子:那些人,指從亡者。[6]誣:欺騙。[7]“竊人之財”三句:意思是偷人家的財物,尚且叫他盜賊,何況貪天之功以為自己的力量呢?[8]義其罪:以其罪為義。即把罪惡當作正義的行為。[9]上賞其奸:在上的又對他們所做的壞事加以讚賞。[10]相蒙:相互欺騙矇蔽。[11]誰懟:即怨恨誰。懟(dui),怨恨。[12]尤而效之:指明知他們是錯的又去效仿。尤,過失,罪過。[13]不食其食:指不再接受他的俸祿。[14]使知之:讓晉文公知道你的牢騷。[15]言,身之文也:意謂言辭是身體上的裝飾。文,文飾。[16]隱:隱居。[17]是求顯也:意謂把他的怨憤告訴晉文公,反而是去求得顯達了。求顯,求顯達,求為人所知。[18]女:同“汝”。偕隱:一起隱居。[19]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東南。田:祭田。[20]旌:表揚。
原邊注:
晉文公對隨從流亡者論功行賞,卻少了介之推。介之推則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度,“不言祿”,亦不“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且“隱而死”。唐人郭鄖《寒食寄李補闕》詩云:“介子終知祿不及,王孫誰肯一相憐。”
“以志吾過”表現了晉文公知過能改的氣度。
點評:
魯僖公四年,晉獻公聽信寵妃驪姬之讒言,迫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自縊身亡,申生之弟重耳、夷吾亦被逼出奔。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備嘗艱辛,艱苦磨鍊,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奪取政權,史稱晉文公。本篇運用追敘之手法,從公子重耳出奔狄國寫起,將十九年中晉文公重耳出奔、流亡、回國奪取政權,以及回國後賞善罰惡之史實集中載於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之中。流亡之初,重耳胸無大志,被動逃亡,但在經歷了所到之國的不同遭遇,以及政治風雲的磨鍊之後,重耳逐漸成熟,並且能利用秦國的支援回國奪取君位。回國後處理的幾件事情,又證明他足以成為強大晉國的中興之主。全文敘事脈絡清晰,人物形象豐滿;透過一系列故事衝突,描繪出公子重耳的性格發展過程,塑造了一位砥礪成才的春秋霸主形象。本篇是《左傳》中的名篇。其寫法,實為後代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之濫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