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章 《詩品》序,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廣數千裡焉。”此以鄧林喻文采薈萃之地。
賞析:
作為“百代詩話之祖”,鍾嶸《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別”、“思深而意遠”(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與劉勰《文心雕龍》堪稱六朝文學批評史上的雙璧。作為我國第一部詩論著作,《詩品》所揭示的詩歌史觀、批評標準、詩歌發生論和方法論,在我國詩歌史和美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而這些詩歌理論,除上中下三品品語外,主要表現在《〈詩品〉序》中。《〈詩品〉序》,是鍾嶸美學思想的代表,是《詩品》進行詩歌評論的理論綱領。
最早的《〈詩品〉序》,如《梁書·鍾嶸傳》所引,是從“氣之動物,物之感人”到“庶周旋於閭里,均之於談笑耳”的一段文字,即文中(一)的那部分。而文中(二)實為上品小序或後序;文中(三)是中品的小序或後序。在宋末至元的流傳過程中,由於經過三卷本——一卷本——三卷本的版式變化,使原來的上品後序誤與中品品語相連;中品後序誤與下品品語相連,最後變成了“中品序”和“下品序”。這就是《四庫全書》所說,《詩品》“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之首,各冠以序”的情況。這種將“詩品序”誤為“上品序”,“上品後序”誤為“中品序”,“中品後序”誤為“下品序”的做法,明視訊記憶體在不合理的地方。故清人何文煥刻《歷代詩話》,索性將不能致辨的三品序以三品前彙集起來一併刻於卷首。目前通行本有兩種:一種是三序分置三品品語前,一種是三序合一置於卷首。這兩種序言的位置都是錯誤的。本文為敘述的方便,仍將三序合一列論,僅以(一)、(二)、(三)標識加以區別,而略去考證部分和位置不同帶來某些意義差別的論述。
《〈詩品〉序》的醞釀寫作,大約在天監初年,完成則在天監十七年(518)沈約死後,前後大致經過十幾年時間。《詩品》和《〈詩品〉序》的寫作,主要鑑於三點情況:一是漢末盛行起來的五言詩,經過三百五十多年的發展,已蔚為大國,作為表達情感思想的載體,它在形式上的優勢已十分明顯。二是當時詩風盛熾,“終朝點綴,分夜呻吟”使詩歌充滿“庸音雜體”,尤以“王公搢紳之士”談詩,“隨其嗜慾,商榷不同。淄澠並泛,朱紫相奪”,以致形成“喧議競起,準的無依”的情況令人不可容忍。三是當時的文學評論著作,如陸機的《文賦》,李充的《翰林》,王微的《鴻寶》,乃至張隲的《文士》,謝靈運的集詩,都“就談文體,不顯優劣”,“諸英志錄,並義在文,曾無品第”。這使鍾嶸決心“辨彰清濁,掎摭利病”,參考《七略》裁士,九品論人的方法寫作一部《詩品》,並把自己的文學觀和美學觀闡述清楚。
《〈詩品〉序》即(一),主要闡述了這樣幾個問題:
首先是詩歌發生論。從“氣之動物,物之感人”至“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若乃春風春鳥”至“莫尚於詩矣”,除說明詩的功用外,主要闡述了詩歌的發生問題。鍾嶸認為:詩之發生,是人有感情需要發洩,而人的感情,又是外界客觀事物作用於主觀心靈的結果。外物作用分兩種:一是客觀自然。由四季變換引起自然萬物代謝觸動人的情思,這就是“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二是社會生活。由社會生活中的悲歡離合,種種遭際觸發人的哀怨心理和英雄失路的慷慨,這就是“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漢妾”、“孀閨”、“揚蛾入寵”等,都是以女子哀怨心理和她們內心的情緒天地為例證的,因此更具感染力。
第二闡述了自《南風》之辭、《卿雲》之頌以來的五言詩史。時代經歷了夏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