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宋】李覯《袁州州學記》《鄉思》《璧月》,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群鴉返林,遠在他鄉的遊子又怎能不觸景生情、歸思難收?李覯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遊子在黃昏時的思鄉之情。
首二句從極遠處著筆,寫詩人極目天涯時的所見所感。人們都說落日處是天涯,可詩人望盡天涯,落日可見,故鄉卻不可見,可見故鄉更在天涯之外。此二句極力寫出故鄉的遙遠。詩人對空間距離的感受,雖出乎常理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石延年《高樓》雲:“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范仲淹《蘇幕遮》雲:“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歐陽修《踏莎行》雲:“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千秋歲·春恨》雲:“夜長春夢短,人遠天涯近。”錢鍾書《宋詩選注》認為以上詩句與本詩首二句“詞意相類”。只是石延年等人都是直言己之所感,李詩卻先引“人言”作陪,用的是以客形主之法,語意更為痛切。
三四句從近處著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已恨”句轉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由前二句著眼於空間的距離轉到著眼於空間的阻隔。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為距離遙遠,還因為路途阻隔。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領起,無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遞進一層,故鄉為碧山阻隔,已令人難過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雲遮掩。詩用“還被”二字喚起,直使人覺得障礙重重。此外,山本可用“青”“綠”形容,用“青”更符合詩的平仄要求,可是詩人卻用“碧”,大約是因為“青”“綠”較為輕、明,“碧”較為重、暗,不僅更符合暮色蒼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喚起凝重情緒。當蒼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給人的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詩至結尾,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色調變化由明而暗,全詩結構層層遞進,那鄉思也就愈來愈濃。
全詩在時間、空間、光色與結構上構成了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給人以凝重之感。
3、李覯《璧月》
《宋詩鑑賞辭典(新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版2021-11-03
作者:【宋】李覯
璧月迢迢出暮山,素娥心事問應難。
世間最解悲圓缺,只有方諸淚不幹。
賞析:
宋代有些詩人的作品,有言意俱盡之弊,稍遜唐人。但對世上事物的評價,往往是相對而言的。這首《璧月》詩詠常見之景,風格沉摯,寄託遙深,是宋詩中能繼承唐人一脈的作品。
月圓如璧,又出現於暮山之上,而此時的素娥心事誠有難以言說者。“問應難”三字意味頗豐。東坡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此事本不問亦可知,而竟然問之,則此事誠有不易說或不堪說之難。月有陰晴圓缺,是事物之常,本不難說,若問人心間之事,則有難乎為言者。今以世間之事問天上素娥,素娥豈能說乎?
次兩句,仍在詠月,句句不離所詠之物,而句句傾訴情懷。深知離別之苦者,當是世人,但飽含深情者卻不在人間,即情之深者應為世人,而實非世人。此非真謂物有情,只是想說出世人無情而已。此處無此理卻有此情。方諸,古名陰燧,亦稱陰鑑,鑑燧,古代於月下承露取水之器。遠古用蛤殼,後用銅鑄。銅鑄方諸,可以照人,其圓如月。唐陸龜蒙詩:“月娥如有相思淚,只待方諸寄兩行。”《飛燕外傳》:“真臘國獻萬年蛤,光彩如月……飛燕以蛤置帳中,常若滿月。”遠古取水用於祭祀,漢時承露盤即其遺制,而用於調藥。
圓缺,以小者言,曰悲歡離合;以大者言,曰世運興衰。關心悲歡離合,為個人哀怨;而關心世運興衰,則為仁人用心。前者人皆能之,後者則不多見。
方諸的有淚如珠,並非因為它自身困苦,它本為無情之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