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宋】李覯《袁州州學記》《鄉思》《璧月》,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雷厲風行之感,與首段作者斥責的“假官借師,苟具文書”之徒,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段首句“舍菜且有日”,為承上起下之語。舍菜即釋菜,弟子入學時以蘋蘩之類祭祀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學舍既成,弟子舍菜祭祀先師,此為承上;作者在祭祀先師的典禮上規諫眾生(“諗於眾”),此為啟下,自然引出下文一大段議論。古人作學記,常從虞、夏、商、周“四代之學”,所謂先王教化說起,此卻以“考諸經可見已”一句邁過,這就不落俗套。緊接著“秦以山西鏖(激烈戰鬥)六國”四句寫劉邦滅秦。秦二世三年(前207),劉邦至宛(今河南南陽),秦南陽守降,仍使為守。劉邦自宛西進,沿路“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皆降。繼而劉邦攻克武關,至藍田大破秦軍,於次年十月進抵灞上,秦王子嬰降,秦朝從此滅亡(事見《史記·高祖本紀》)。作者為何突然說到劉邦滅秦呢?那是為了說明“《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對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弟子。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紀》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官私藏的《詩》、《書》等,亦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同時禁止私學。次年又有四百六十多名攻擊秦始皇的方士和儒生,在咸陽被坑死。“《詩》、《書》之道廢“即指此。誠然,秦朝滅亡有其歷史必然性,“《詩》、《書》之道廢”只是原因之一。作者引此,不過重在指出廢學可致滅國之禍而已。這是反面的教訓。以下“孝武乘豐富”十二句,則是從正面說明“教道之結人心”,即因興學而興國的歷史經驗。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建議獨尊儒家學說,罷黜諸子百家,只有通曉儒學的人才能做官,藉以統一思想,鞏固統治。漢武帝接受其主張,在大學專設五經博士,用儒家經典教育子弟,選用官吏也以儒學為標準。東漢光武帝劉秀(世祖)在恢復漢室後,於建武五年(29)建太學修明禮樂,並親倖太學;十四年(38)又賜封孔子後人,繼續倡導儒學。所以那時在野未仕(“草茅”)之人,為了國家利益,敢以激烈的言辭犯上,雖死不悔;功業卓著之臣,也不以功自傲,而聽命於君。因而東漢末年曹操等“群雄相視”幾十年,也不敢輕易“去臣位”而稱帝。文章從正反兩面闡述了廢學之禍與興學之效,闡明瞭立學與否同國家興亡緊密相關。反面的教訓,正是為當代“假官借師,苟具文書”之徒敲警鐘;正面的經驗,又是對祖、陳二君無形的讚美,與前二段遙遙相應。接下來落筆到現實。“今代遭聖神”,這是就仁宗詔天下立學言;“爾袁得聖君”,這是就祖無擇在袁州興學言。上倡下應,才有“由庠序(學校)踐古人之跡”的成績。天下大治的時候,光大禮樂、興辦教育來陶冶百姓,這樣萬一國家遭受不幸,臣民們才會忠孝仗義,報國報君,而不會“見利而不聞義”,加速國家的滅亡。這是“朝家教學之意”,也是此文的主旨所在。文章引古鑑今,寫到此已經辭足意達,然而作者反收一筆:“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為國者之憂。”在封建社會,求學應試是一般人做官的唯一途徑,即所謂“學而優則仕”。但如果為了做官而學,那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見利而不聞義”了。作者如此反收一筆,不僅使文章的邏輯更嚴密,立論更警醒,也使文章的結尾掀起波瀾,令人深思,不同平平之筆。

2、李覯《鄉思》

作者:【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賞析:

落日黃昏,是極惹人愁思的時刻。這一時刻,百鳥歸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娘娘!快把我賜給小太監

姒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