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補償。

燕王軍紀嚴明到什麼地步?曾經有上官貪墨軍士軍餉,被舉報後,燕王扔給被貪墨軍餉的普通士兵一人一把刀,然後又給貪腐的上官一把刀,要他們“公平決鬥”,用實力把自己的軍餉奪回來。

結局當然是上官死在憤怒軍士的亂刀之下,開膛破肚,場面甚是震撼。有了底層軍士的支援,燕王府府兵簡直鐵板一塊,燕王指哪打哪,眼中只有燕王,不曉得朝廷是何物。

軍糧不夠,燕王也不加賦,將糧食問題轉移到百姓身上,他親自脫下盔甲,挽起褲腳,揮著鋤頭和軍隊一起開墾荒地,進行屯田,自給自足。倘若開到肥沃的土地,還會把良田讓給周圍百姓,帶著軍隊去荒地再行開墾,不與民爭利。

燕王府府兵就這樣成了鐵軍,燕王帶領軍隊數次北伐,轉守為攻,終於在洪武二十年取得“金山之役”的勝利,逼盤踞東北的北元大將納哈出投降,燕地邊關從此得到安寧。以前為了逃避戰亂的百姓也紛紛回到故土,重新開始生活。

有了和平,燕地gdp開始回溫,逐年上升,加上以前的根基,這塊被南方成為苦寒之地的東北方有著不輸江南的繁榮。

無能的君王各有不同,換著花樣的敗家,賢明的統治者各個相似。比如都擅長搞水利建設。沐春治理雲南的時候大興水利,修橋鋪路和水渠,這些功績讓他雖死尢生,雲南百姓為他建了祠堂,把他當做神靈膜拜供奉。

燕王和沐春一樣,燕地最重要的河流灤河的河道狹窄,蓄水差,旱季幹到冒煙,顆粒無收,一到雨季就成了大海,淹沒莊稼和房屋,兩岸百姓靠著灤河活著,也深受灤河之苦,這條母親河就像得了失心瘋,好的時候對子女甚是寵愛,一旦發瘋,不是旱就是澇,任由子女活活餓死。

燕王對這條母親河“對症下藥”,治理灤河,從拓寬河道開始。

燕王拿出了屯田開荒耕地的架勢,再次身先士卒,光著雙腿踏進灤河的淤泥,揮起鐵鍬就開挖,河底的淤泥是最好的肥料,軍隊把淤泥挖上岸後,百姓自發拉到自家田地裡,甚至不少百姓自帶乾糧,下河幫助軍隊擴寬河道。

軍民齊心,灤河這個“瘋母”被治癒了,變得溫柔起來,兩岸變沃野,受益者甚眾。

就這樣,燕王府沒有辜負燕地百姓的期盼,為燕地謀福祉,鎮守大明邊關的九個藩地,燕地無論經濟財力軍力,還是凝聚力向心力都是最強大的。

而且,更要命的是,燕王府還有一個大殺器般的隱藏人物:道衍禪師,一個和尚。

這個和尚還是胡善圍一直崇拜的詩人,他的《獨庵集》裡的詩詞,胡善圍倒背如流。常遇春屠殺蘇州城時,成千上萬的難民朝著臥佛寺奔逃,唯有這個和尚逆流而行,開啟寺門營救百姓,也是這個和尚扶起了揹著女兒倒地的胡榮,要他去寺廟裡躲避。

史載:“蘇州城破日,常遇春入齊門,所過屠戮殆盡。徐達入閶門,不殺一人。至臥佛寺,兩帥相遇,達始戒遇春勿殺。”

正因這個和尚,七歲的胡善圍才能活下去。

各位看官還記得孝慈皇后下葬孝陵之時,突然風雨大作,道路難行,眼看要誤了下葬的吉時,高祖皇帝氣得要殺人,送葬隊伍裡的高僧宗泐靈機一動,說了四句偈語:“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齊送馬如來”的往事嗎?

偈語過後,宗泐帶領手下八大高僧一起唸經祈福,也是神了,一通經書過後,雨止雲開,送葬隊伍繼續前行。

高祖皇帝由此平息了怒火,覺得妻子有上天庇佑,便將唸經的八個高僧分別指給八個藩王,要他們跟著藩王們回到藩地,建立寺廟,為孝慈皇后祈福。

這其中就有道衍禪師,他被分給了燕王……緣,妙不可言。

道衍禪師就這樣開始了他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偏執上將的金絲雀

良北桑

東隅雖逝

伊伈

君非良人

小小白

重生後庶女黑化了

阿鯨

殃君

傅安良

[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

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