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7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翰林學士進門,諸位小宦官拜於堂下,然後就是點名簽到,為了防止小宦官們走神,他們都是站著聽課,“拱手肅立”。
然後捧著一本書開始背誦,背完才能去課堂練習書法,背不完就一直站著背。
之後才是翰林學士講課,課程以務實為主,司禮監為了培養內書堂小宦官,專門去內府刻印了圖書,其中有《洪武正韻》這等教授官話和正確發音的,有《詩經大全》、《書經大全》,《春秋大全》、《四書集註》、《貞觀政要》等等上百種圖書。
可以說在內書堂畢業之後,在知識的寬廣度都能超過秀才了,何況授課老師都是入選翰林的進士們,有名師授課。
每天課程結束散學的時候,還有儀式感的放學,每一個學生走出學堂,要在外面排列成隊,輪流寫詩,翰林老師們按照“春夏秋冬隨景而以腔韻”,要每一個學員當場作詩。
如果有做不出來的,“必群打詬辱之”。也就是說,學員們排成好幾排,每一排學員都按照教官的要求當場作詩,如果做不出來,這個學員就要受到整排學員的毆打侮辱!
司禮監提供最好、最全的教材、最好的師資力量,大明最頂尖的老師,如果你還學不好,那就等著捱打捱罵,甚至被清退吧。
內書堂這種魔鬼式的教育模式,連後世以嚴苛聞名的衡水高中都望塵莫及。
讀書改變命運,是古往今來通用的道理。未來大明最有權勢的宦官機構司禮監,裡頭的人員必須有內書堂讀書畢業的學歷。
胡善圍經過內巷的時候,正好遇到內書堂小宦官們放學排班題詩。
第231章 中年危機
放在以前,這些內學堂小宦官放學就像現代上班族週一上班似的,根本沒有即將迎來休息時間的輕鬆感,上班和上墳的心情是一樣沉重。
因為教學的翰林要隨機出題,考他們詩詞——這些在上課又很少講,上課多以《大學》、《中庸》、《論語》、《大明律》等明經和典章制度為主,詩詞訓練只是副科中的副科,就像高三時的體育課,學習時間被嚴重擠佔了,所以只能在放學後自己琢磨。
缺乏訓練,自然反應就慢了。翰林學士們對這些小宦官的詩詞要求不高,只需注意對仗和韻腳,對於用典考據不做要求,縱使如此,在剛剛開始排班題詩時,很多人做不出來,被整排人毆打奚落——辱罵有辱斯文,翰林學士們自詡清高,不準罵髒話。
所以以前在放學時間的內巷,總是會響起啪啪扇耳光的聲音,起此彼伏,像是放炮仗。
這些小宦官捱打之後,放學回去發奮讀書,頭懸梁錐刺股屢見不鮮,他們本身就是經過層層篩選出來的頭腦靈光的聰明人,此番經歷侮辱,激發鬥志,學習就是他們的命,拼盡所有去謀個前程,否則一輩子都要在宮裡打雜。
很多小宦官和年紀大的太監想進內書堂都不能夠呢,這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日復一日,魔鬼式教學訓練有了成果,半年後,小宦官們黃昏時候放學,就是正常輕鬆的放學場景了。
排隊作詩,如今正值深秋,秋雨綿綿,楓葉墜落,翰林學士以楓為韻,從第一個小宦官開始,擊鼓傳花般,一個做完,另一個趕緊接上。
胡善圍是愛書之人,今日恰好撞見內書堂排班題詩的場面,便彌足傾聽。
小宦官們雖臨時所做詩詞賞幼稚粗淺,有時候為了湊韻而瞎填詞,但勝在沒有匠氣,偶爾有佳句。
沒有人接不上,“必群打詬辱之”的場面不復存在。
這群小宦官將來畢業,先去內書堂“寫字”,抄寫公文。
胡善圍當年也是自己藏的抄書匠,一年不知用禿多少支筆。看到他們,恍惚看到當年的自己。待小宦官們全部題詩完畢,原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