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6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漢王用放大鏡看太子,殊不知皇上也用放大鏡看漢王。”

第230章 明朝衡水中學

胡善圍是什麼人?三朝尚宮,見證和參與了大明宮廷無數腥風血雨。

身為尚宮,職責是要穩住後宮。所以站隊、參與奪儲都是不可能的,那些搞宮鬥、奪儲的人是胡善圍重點打擊的物件。

幹到第三屆,胡善圍暗中觀察,表面上,大明宮廷的動盪似乎是漢王總是搞事情,太子總是被動挨打。

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胡善圍明白,太子的位置其實穩的很,備受武將擁戴的漢王是絕對不可能的。

原因很簡單,瘸子太子必須由永樂帝扶持才能穩住儲君的位置,太子需要從永樂帝這口鍋裡掄勺吃

飯,才不至於餓死。

而漢王如果當太子,分分秒秒可以另起爐灶,打破永樂帝這口鍋。

從洪武朝開始,受孝慈皇后指點,她開始瞭解大明宮廷,一切皆有規律,宮廷鬥爭,說到底是利益之爭。

大明宮廷的主要矛盾是君王和儲君的權力之爭,他們互相防備,但離了對方又不行。

永樂帝要親征,必須有人監國,太子就更不用說了,我爹虐我千百遍,我待我爹如……咳咳,還是親爹,得小心伺候著。

永樂帝把漢王當做牽制太子的棋子,太子被逼到絕望。胡善圍不敢想象,倘若太子挺不住壓力,會出現兩種可能。

第一是太子自信和情緒全線崩潰,自請下臺,去當個閒散藩王——或者,乾脆壓力過大而猝死。

到時候永樂帝要重新選皇儲——選誰呢?洪武朝的高祖皇帝早就給出答案,肯定不是兵強馬壯的漢王,皇儲會落在弱小可憐又無助皇長孫朱瞻基頭上。

於是,大明會出現第二個靖難之役,內戰重新爆發,百姓流離失所。

第二是太子忍無可忍,鋌而走險,走向逼宮這條不歸路。

兩種可能的結局,都是皇室分崩離析,動盪不安,血流成河。無論是胡善圍,還是九泉之下的仁孝皇后,都不願意見到這種結果。

所以,胡善圍在太子最絕望的時候出手拉一把,並非是站隊,偏向東宮,而是為了保護大明宮廷的穩定而做出的決定。

何況,大明宮廷穩了,漢王這顆棋子才會有命在,大明宮廷一亂,漢王可能比太子先赴黃泉。仁孝皇后保全兩個兒子性命的遺言就落空了。

胡善圍格局之高,因而看得更遠,她並沒有把太子當成隊友,把漢王當做敵人那麼簡單,她的立場其實依然是中立的。

胡善圍對太子獻出“死豬不怕開水燙”的計策,除了穩重東宮,也有讓野心勃勃、執迷不悟的漢王最終醒悟過來,他朝著太子大哥潑了那麼多髒水,皇帝卻遲遲不廢太子,他會明白自己只是棋子,無緣儲位。

只有看清楚真相,漢王才會放手。現在說什麼,漢王這個熊孩子都聽不進去的。

太子是個謙虛隨和,廣納諫言的人,沒有“婦人之見”的偏見,他聽老孃的話、聽兩個老婆的話、也聽胡善圍這個三朝尚宮的話,也照著去做了。

算算日子,仁孝皇后二十七個月的孝期已過,可以開始撒雨露,放鬆一下了。

孝期結束後的初夜當然是給太子妃的,夫妻兩個剛剛吹燈,外頭奶婆來報,說最小的哥兒身子有些燙,太子妃張氏已經生了三個嫡子,並不在乎太子除夜的雨露,遂起床去看孩子,還說道:“把郭良娣叫來。”

並不打算徵求太子的意見,太子妃就安排上了,想必太子也不會反對。

現在東宮六個男孩,太子妃生了仨,侍妾李氏也生了仨,郭良娣一直無孕,現在她的親弟弟郭玹跟隨御駕親征,是朱瞻基侍衛團的成員,太子妃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偏執上將的金絲雀

良北桑

東隅雖逝

伊伈

君非良人

小小白

重生後庶女黑化了

阿鯨

殃君

傅安良

[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

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