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節,大明徐後傳,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留一柄防身的匕首。
削好了木柴,朱棣從被褥裡扯了一些棉絮擱在木頭上,削尖的木柴擱在中間,猛地來回搓動,當他嗓子快要乾的冒煙時,鑽木取火的棉絮也開始冒煙了。
朱棣大喜,小心翼翼的伺候這難得的火種,終於引燃了爐灶。
麥子粥在鍋裡咕嘟著,聞著清甜濃稠的麥子香,看著爐膛裡跳躍的火苗,父皇訓斥的話歷歷在目:“……當年朕種過地、荒年裡甚至要過飯,為了家計當過和尚,經歷種種磨難。不要以為你在沙場衝鋒陷陣就多麼驕傲,多麼了不起。其實敵軍千萬人不能使人膽寒,但是人會為了五斗米而折腰。餓著肚子,長期不死不活的苦熬著,行屍走肉般看不見希望,比死更難受。”
朱棣短短不到半月,就吃到了父親少年時期的苦頭。背上的鞭傷疼痛依舊,一閉眼就能回憶父親揮舞著鞭子時的暴怒和訓斥,朱棣卻一點都不記恨父親了。
朱棣喝著滾燙的麥子粥,一股滿足感從胃部傳到全身,頓時通體舒坦,他回想起大本堂夫子們講述的歷史,琢磨出了一個道理:其實所有的改朝換代都是從百姓吃不飽開始的。
父親總是罵他忘記根本,不知民間疾苦,他以前始終口服心不服,現在才懂得,單是在沙場征戰、在軍營裡操練或者在京城街道上看著市井生活,這都只是表像而已。
真正的根本是身無恆產的鄉下農民,誰給他們飽飯吃,誰能讓他們安心耕種田地,他們就會為誰賣命,所以父親才會愛惜百姓,痛恨貪官汙吏,明知百姓基本不識字,還大力推行《大誥》等律書,命人四處宣傳誦讀,貪汙六十兩銀便斬首等比前朝所有刑法都嚴格的律法。還有誰家有《大誥》一書,家人觸犯了刑法會酌情寬大處理等前所未有的規定。
原來這些看似不近人情或者天真可笑的背後,父親的想法和出發點其實十分直接和單純。
父親是殘酷的,也是仁慈的;是冷血的,也是善良的,真是一個複雜的人呢……
麥子粥喝了個水飽,朱棣對父親的怨氣、憤怒、對徐妙儀的不安、焦躁等全都消失了。父親有父親的立場和打算,他覺得這麼做是對的,才會堅持做下去。他還是帝王,早已習慣操控一切,任何不符合他想法的當然會排斥。
而我也有自己的選擇和考量,路是自己選的,我不後悔。他是開國帝王,我是皇子,我們註定不會走同一條路,也不可能真正互相體諒,尤其是父親,他根本無暇理會兒子的想法。我既然堅持要娶妙儀,那麼就應該承受父親的質疑和怒火。
鳳陽曆練,從雲端跌落到淤泥,吃盡苦頭的朱棣更加佩服父親當年絕地求生的勇氣和才能,只是敬佩並非盲從,對於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反而更加清晰堅定了。
朱棣熄滅爐膛的灶火,取出一根炭條,在塗著石灰的竹籬圍牆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棣”字,心想如果徐妙儀來鳳陽找他,尋訪到此地,就知道這是他的住所。
她一定會來的。
朱棣拿著炭條反覆塗抹加粗“棣”字,人生在世,總要有一些信念。
次日,他忍著背痛在山林打獵,獵到一隻山雞,他將山雞入鍋熬出白花花的油脂,炸乾的脂渣拌在昨天吃剩的麥子粥裡當菜吃,卻將珍貴的油脂用來當了燈油,白白燃燒。
夜間罩著透明琉璃燈罩的油燈掛在院門口那個“棣”字上,燈光很弱,卻是果林唯一的光亮。朱棣半夜還起來檢查燈火有沒有熄滅,或者續一續快要燒乾的燈油。
偶爾夜間有小動物或者飛鳥製造出類似行走時沙沙的動靜,朱棣就會彌足凝望,期待那個熟悉的人影出現。
不是她。
短暫的失望過後,朱棣立刻安慰自己,下一次,下下次,她就會出現了。
春天雖然到了,但春寒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