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7節,大明徐後傳,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府而已。頻頻用兵,何時才能平定天下?”

既然能裡應外合,朱棣決定冒險一試,說道:“如此,那就臨江一決,不復返顧矣!”

建文三年一整年來,朱棣不再戀戰,養精蓄銳,儲備了足夠的糧草,決定大道直行,直搗京城!

建文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朱棣做祭文,祭祀陣亡的將士。

十二月十二日,在烈烈北風下,朱棣在北平開誓師大會,閱兵檢閱即將南下的靖難軍。

依然是道衍禪師親手操刀的誓詞:

“靖禍難者,必在於安生民。誅亂賊者,必先在於行仁義。生民有弗安,仁義有弗舉,惡在其能靖禍難哉!今予眾之出,為誅奸惡,扶社稷,安生民而已。予每觀賊軍初至,輒肆殺掠,噍類無遺,心甚憫之。思天下之人皆我皇考赤子,奸惡驅迫,使之夫不得耕,婦不得織,日夜不息,而又恣其兇暴,非為致毒於予,且復招怨於天下。”

“今我有眾,明聽予言:當念百姓無罪,慎毋擾之。苟有弗遵,一毫侵害於良民者,殺無敵,其慎之。”

朱棣的靖難軍軍紀嚴明,百姓無罪,不準饒命,若侵害良民者,殺無赦。誓師大會後,朱棣乘著年關臘月,都要過年,城池防守空虛,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加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不少城池主動開城門投降。

靖難軍不佔據城池,也不戀廝殺,一路避強擊弱,猶如一把利劍般從北到南,長驅直入!

朱棣如何得知一路的城池孰強孰弱?這要歸功於他幾乎無所不知的情報網,毛驤之死,錦衣衛解散,但是探子猶在,都要穿衣吃飯,明月和紀綱重啟了以前的錦衣衛情報網,只不過訊息都流到了朱棣手裡。

加上京城裡常瑾和徐增壽暗中傳遞訊息,朱棣對朝廷軍隊的調遣瞭然於心,比討伐軍的主帥還要了解兵力所在,故一路避開了對方的精銳主力,居然奇蹟般在四個月就兵臨長江!

只要渡過長江,前方就是京城了!

☆、第291章 增壽不壽

朱棣靖難軍已經到了長江北,而平燕的征討軍絕大部分還在山東轉圈呢!

建文帝大急,下令勤王的軍隊回到金陵,保衛京城,可是詔令既出,八方藩王的軍隊,衛所的駐軍呼應著居然寥寥無幾!

大部分人都在觀望,或者乾脆倒戈投降了燕王。尤其是手握重兵的藩王們,在建文一年聽到湘王一家子都活活燒死的慘狀後,其實都對朱允炆這個侄兒絕望了,在四哥手裡至少能活著當一個富貴王爺,侄兒是想要了我們這些皇叔的命啊!

山東援軍久久不歸,勤王的軍隊也行程緩慢,能拖則拖,實在拖延不了就裝病,今天頭疼,明天腳疼,就是不肯帶兵勤王。

建文帝這才意識到自己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了。

三位顧命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聯名上書,建議割地議和。

建文帝不同意,“祖宗留下的江山基業,豈能白白給了謀逆之人!”

齊泰說道:“此乃緩兵之計也,先派人和談,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燕王在長江以北,為北明皇帝,皇上在江南,為南明皇帝。”

黃子澄也點頭說道:“南北朝是假,等待援軍是真,我們先派人穩住燕王,等援軍齊齊趕到,立刻就能反敗為勝!”

方孝孺摸著鬍鬚說道:“山東五十萬軍隊正在趕往金陵,八方勤王的軍隊也正在往京城集結,最多一個月,我們就能發動反擊,將燕王制服。”

建文帝無計可施,只能忍辱接受緩兵之計,“諸位愛卿覺得派誰去和燕王談判南北劃江而治?”

齊泰說道:“微臣以為,魏國公徐輝祖最合適不過了,他是燕王的大舅子,但對朝廷忠心耿耿,聽說在攻打北平城時也算盡心盡力,若不是李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偏執上將的金絲雀

良北桑

東隅雖逝

伊伈

君非良人

小小白

重生後庶女黑化了

阿鯨

殃君

傅安良

[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

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