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5節,大明徐後傳,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尚早。”
強壓之下,朱標選擇逃避,先幫朱允炆拖延著,將來或許有所轉機。
洪武帝面無表情,他又指著一直保持沉默的鄭國公常茂說道:“常愛卿,你以為如何?”
常茂久經沙場,威壓之下,泰然而若,說道:“回稟皇上,自古以來,無論皇族還是民間,選擇繼承者都是一樣的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若年歲相同,擇賢者立之。”
親妹妹在東宮為太子妃,被冷落多年,痛失長子朱雄英,最終抑鬱而終。鄭國公常茂當然明白太子偏寵呂側妃,偏向庶長子朱允炆。可是千百年來,普世大眾認定的就是有嫡立嫡的規矩。
凡是違背這個規矩、顛倒嫡庶的、枉顧倫常的,朝廷必定經歷動亂,甚至遭遇滅頂之災。太子被呂側妃迷惑,誤入歧途,但洪武帝是明君,他不會犯這種錯誤。
何況還有父親常遇春昔日的君臣之誼在,常茂覺得呂氏家族、馬全還有他們的附庸們不過是一群跳樑小醜,不足為懼。
常茂自信洪武帝肯定站在親外甥朱允熥這邊,被群臣噴得狗血淋頭的“兩姓賤人”楊士奇又不怕死的站出來說道:“元人進犯中原,禮樂崩壞。大明建國以來,皇上崇尚古禮,修大明會典,重祭祀禮儀。既然皇上可以法古建邦,分封諸王,為何不能效仿上古五帝時代的禪讓制,擇賢能者當政呢?臣覺得皇長孫朱允炆就是天縱奇才,千百年難得的賢德之人,不用拘泥嫡庶常論。”
古代皇權繼承,最初是賢者得之的禪讓制,上古五帝堯舜禹皆是如此,並非以血統為主的世襲制。洪武帝建立大明,為表示正統地位,效仿上古堯舜禹等聖賢,實行“三請三讓”的禮儀,登基之前群臣們請求他當皇帝,他三次推脫。群臣三次請求,才“為免其難”的登基為帝,其實他不可能將皇權旁落,所謂效仿古禮,只是類似祭祀的政治表演而已。
轟隆!早朝又是一片譁然,此話不僅亂了嫡庶、還推崇他們一直反對的法古建邦,簡直大逆不道,是讀書人的恥辱。
群臣們輪番上陣,痛罵楊士奇,恨不得活剝了他的皮。常茂和藍玉都懶得回頭看楊士奇一眼,更別提和此人爭論了,簡直辱沒了他們尊貴的身份。
楊士奇唾面自乾,巋然不動。
這次大朝會過後,楊士奇立刻被貶到西北某個偏僻的縣城當小縣官去了,但是他攪合撥亂的東宮世子之爭也由此開始,永無寧日。
東宮,呂側妃聽聞朝堂的亂局,頓時大怒,拍案而起,“這世上怎麼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上趕著巴結你,差點壞了我們的大事!和你外公說,找個藉口奪了楊士奇的官,壓得他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朱允炆說道:“外公和岳父說楊士奇是個人才,遠遠打發出京城當個小縣官,避避風頭,慢慢調/教磨礪,以後會是一條聽話的好狗。”
呂側妃問道:“皇上下朝後有沒有問你同樣的問題?”
朱允炆淡淡道:“問了,我說弟弟是嫡子,我無意和他爭什麼,我和弟弟從小就感情極好,無論外面如何詆譭,如何挑撥,都不會影響我們兄弟之間的情誼。”
呂側妃有些失落,“如此一來,皇上會不會覺得你沒有進取之心?”
朱允炆瞥了母親一眼,說道:“在這個時候,不爭就是爭。何況皇族這些皇孫,有誰能夠和我比肩?我是最優秀的皇孫,根本不用刻意在皇上面前表現什麼,皇爺爺最欣賞的人始終都是我。”
呂側妃始終覺得心懸,“朱允熥有沒有疏遠你?”
朱允炆給母親倒了一杯茶,“從他出生開始,我就無微不至的關心他,愛護他,母親還覺得我多事,現在明白我為何這麼做的吧?朱允熥始終在我的掌控之中。母親,還是那句老話,您只要抓住父親的心,千萬不能讓父親迫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