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節,大明徐後傳,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了人選,欠缺的是足夠的動機:到底是誰非要弄死謝再興不可?
張士誠書房那些斷斷續續的絕密文書揭開了一切關鍵的線索……
其實一切在源頭時就註定了結局。元朝末年,民不聊生,韓山童建立明教,振臂一呼,宣稱“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給即將餓死的百姓指出一條活路。
為求生路的百姓紛紛響應,明教的起義軍被稱為紅巾軍,紅巾軍很快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大元,大元無數次派兵鎮壓,但按住葫蘆浮出瓢,星星之火越滅越盛,大元的軍隊不復以前入主中原的輝煌,被看似烏合之眾的紅巾軍揍得退出江南。
大元暫時和紅巾軍休戰,而江南的紅巾軍起了內訌,很快各自為陣,互相吞併殘殺,明王韓山童被架空,形同傀儡,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三分天下。
所以在三分天下之前,李善長雖然一直跟著朱元璋身邊出謀劃策,他其實和張士誠同屬一個陣營,都是明教紅巾軍,兩人有些私交,且張士誠私鹽販子出身,平日喜歡附庸風雅,深受江南文人的推崇,比起朱元璋這種文盲泥腿子農民,李善長和張士誠詩文相答,更聊的來。
後來張士誠和朱元璋兩人都自稱吳王,徹底決裂,帳下謀士將軍自然各為其主,從盟友變成了對手。私鹽和海商起家的張士誠最為富有,控制大量鹽田還有漕運海運的船隻,人都是要吃鹽的,所以朱元璋和張士誠開戰的同時,食鹽交易買賣也從未斷過。
朱元璋下過多次禁令,不準和東吳交易,違者以叛徒處置,但處於現實考慮,這道禁令並沒有起很大作用,朱元璋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佯裝不知。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身邊的第一謀士,肩負籌備糧草的重任,食鹽是必不可缺的,水至清則無魚,李善長暗地派手下和東吳販賣私鹽等各種交易,除了軍備所需外,自己和手下也獲利豐厚。
從密室裡的賬本上來看,李善長和張士誠的私鹽買賣有百萬之巨。除了李善長,連外祖父謝再興,親爹徐達,姨夫朱文正也和張士誠有過私鹽交易,可以說朱元璋帳下幾乎人人都這麼幹過,畢竟鹽和糧食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張士誠乘機挖朱元璋牆角,想要將李善長招攬在帳下,李善長皆委婉推拒了。
但隨著朱元璋頻頻遭遇重創,一再陷入困局,被張士誠和陳友諒,甚至大元三面夾擊: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攻佔饒州,吞併這個重要的城市。
東吳吳王張士誠的大將呂珍攻佔了安豐,殺死劉福通,活捉朱元璋的同知樞密院院事廖如安。
朱元璋手下大將蔣英,劉震叛變,殺了金華守將胡大海和郎中王愷,金華失守。
朱元璋的大後方洪都遭陳友諒包圍,守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當時朱文正守軍不到五萬,陳友諒足足帶著三十萬軍隊攻城!
李善長覺得朱文正年輕,頂不住壓力,必定潰敗。何況當時朱元璋手下另幾位大將都在外面征戰,無暇回營幫助朱文正解洪都之圍。
胡大海功紹興;邵榮攻湖州;常遇春攻杭州……皆是久攻不下,陷入僵局,無法退兵支援。
如果守將是徐達或者李文忠這種人物,李善長覺得或許有點勝算,但守將是公子哥般的朱文正,朱文正雖然號稱文韜武略皆通,但在李善長眼裡,他只是在他叔父朱元璋的照顧下博得的虛名而已,當不得真,類似紙上談兵的趙括,空有一副好皮囊和出身,真的大敵當前,必兵敗如山。
李善長做夢都夢見洪都失守,朱元璋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西吳就此滅亡……李善長對朱元璋這位主公的信心開始搖擺了,對張士誠的一再邀請開始有了含蓄的回應。
畢竟張士誠的實力最強,倘若朱元璋敗,李善長良禽擇木而棲,還能另謀高就,利益不損分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