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節,大明徐後傳,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洪武帝左右為難,因為雙方說的都有道理。

如今元順帝跑到和林,召集殘部,伺機反撲。

元朝大將王寶寶盤踞陝西,手下有四十萬元軍。

遼東有納哈出掌兵二十萬。

雲南被元朝梁王控制。

陝甘西番自立為王。

就連高麗國也不老實,乘機擴張領土,佔了遼東多地……

可是另一方面,國庫空虛,人口急劇減少,良田變荒地,此時開始第二次北伐之徵,是涸澤而漁,不顧百姓死活,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太明白吃不飽肚子意味著什麼——為了一口飽飯,赤手空拳都敢造反…

洪武帝再三斟酌,最終站在了主和派這邊。

入夜,百和堂還掛著白燈籠,已經打烊關門了。姚妙儀、姚繼同,還有道衍禪師在大堂裡說話。

“什麼?”姚妙儀簡直難以自信,“義父要去出使遼東和高麗和談?您是個和尚,怎麼參與政事上去了?”

“洪武帝確實有經世之才,不拘一格。”道衍禪師面有欽佩之色,“如今大明和周邊勢力處於敵對狀態,並無使者來往,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佛教寺廟興盛,並不禁宗教來往,對高僧禮遇有加。”

“就是因為我是和尚,洪武帝才選了我們這些方外之人打頭陣。談的好了,就正式派出官員使團定合約;實在談不攏了,名義上就是幾個和尚雲遊交往,大明也不會失去國威顏面。”

反正這些和尚四處遊走,起碼有了和談的架勢,須知每一股勢力都有主和派,這些人渴望安穩,能不打仗就儘量先坐下談一談。

於大明而言,可以穩一穩邊關的局勢,得到些喘息之機。朱元璋當過和尚,後來加入紅巾軍改信過明教,深知信仰的作用。

所以在天界寺修《元史》的高僧們,只要身體禁得起路途波折的,基本都分派出去了,除了元順帝的小朝廷,道衍禪師去遼東高麗,克勤禪師遠渡日本國、還有其他人去了緬甸西藏。

“聖旨已下,我們不得不從。”姚繼同一嘆,“本來義父是打算透過蔣山法會,引起洪武帝的注意,走一條終南捷徑,以接近朝政官員,可是沒想到弄巧成拙,現在身不由己了。”

乍然遇到這種戲劇性的變故,姚妙儀腦子都懵了,她抿了一口已然涼透的冷茶,說道:“義父和姚繼同都走了,明教怎麼辦?刺殺郭陽天的事情怎麼打算?”

“我們此去遼東高麗,路途遙遠,不通音訊,明教先交給你負責。”姚繼同說道:“明教這次內鬼叛變,損失慘重,還是以休養生息為主,莫要輕舉妄動。至於郭陽天——”

姚繼同的目光裡閃過一抹痛色,“暫緩吧,等我和義父回來再謀刺殺計劃,你要做的是穩住局面,我們不能再失去同伴了。”

“屬下聽命。不會擅自行動的。”姚妙儀點點頭,她其實對明教的未來持以悲觀態度——即便是成功刺殺郭陽天又如何?

即便是朱元璋死了又如何?大局已定,這天下是朱明王朝,難道姚繼同說自己的小明王,就能立馬黃袍加身,天下臣服?

明教現在已經臭名昭著,被稱為魔教了好不好。

何況和姚繼同相處多年,看得出小明王性格恬淡,並不是個有野心的人。不過明教庇護她多年,姚妙儀雖然不看好明教的前途,但是感激之情還是有的,不希望明教就這麼散了。

由於姚繼同和道衍禪師即將出發去遼東高麗,這幾日都住在百和堂,和明教舊部聯絡交代。

一夜北風過後,十里荷香漸漸消散,到了三秋桂子的時候了。金陵城百姓收起了單薄的夏衣,穿上夾衣。

秋雨綿綿,一輛馬車停在百和堂門口。開業快一個月了,百和堂生意依然清淡,又是個下雨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偏執上將的金絲雀

良北桑

東隅雖逝

伊伈

君非良人

小小白

重生後庶女黑化了

阿鯨

殃君

傅安良

[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

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