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章 沂王是自己人,人在南宋,我與蒙古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厚,但不笨啊,史彌遠能說出道道來,他也能聽明白。

聽到銅料價一百多年沒變過,他也相當震驚。

這事以前居然沒人提,還是史彌遠忠於國事。

皇帝當場問,該提到多少合適?

“銅錢四百五十文一斤,會子一貫三百五十文一斤。”

此時眾大臣中也有人提出異議:“如此高價,朝廷會不會虧本?”

朝廷收購銅料,主要還是為了鑄幣,價格高了,鑄幣就可能會虧本。

其實從北宋末年開始,受限於人工、材料等費用,鑄銅錢就是個虧本生意,要不然朝廷不可能一百多年沒有提升收購價,更不會超發幾億的會子。

所以史彌遠道:“朝廷原來就是虧本的,不然也不會大力發印會子。”

那人便道:“那提高收購價,朝廷豈不是虧的更多?”

“不能這麼算,可能會扭轉銅錢和會子的兌換,反而轉虧為盈。”史彌遠是做了功課來的。

他雖然是權臣,但確實非常厲害,立刻引經典,用資料說服別人。

宋代銅錢主要由銅、錫、鉛金屬合成。

太祖開寶八年(975),得銅81萬斤(65.85%)、鉛26萬斤(21.14%)、錫16萬斤(13.01%),歲鑄錢30萬貫。每枚錢平均2.5953克,一貫2595.3克,輕於唐開元通寶(1貫4051.2克)。

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鑄錢用銅三斤十兩,鉛一斤八兩,錫八兩,得錢千,重五”。銅、鉛、錫所佔比例分別為64.44%、26.67%和8.89%,每枚錢3.克,每貫3560.625克,也輕於唐開元通寶。同期,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內)增銅五兩,相應地減鉛五兩,重量沒有變化,銅鉛錫的比例變為70.00%、21.11%和8.89%。

大觀(徽宗趙佶年號)以前,宋銅錢裡的鐵雜質很少,佔比在0.2%以下,大觀以後,鐵雜質突然增加,到整個南宋時,至少在1%以上。

其每枚銅錢,基本在3克到4克之間,按70%銅比例,約有銅料2.5克。

南宋一斤六百克,可以鑄1500個。(這邊兩三四克的都是指一文銅錢,五文十文約重8--11克)

而一斤銅料才四百五十文,僅以銅的收購價計,朝廷是大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