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膽銅法
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5章 膽銅法,人在南宋,我與蒙古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貫左右。(戶均約三貫)”
當然,每戶如果有一個精壯,也同樣有五萬精壯。如果每戶有兩個精壯,等於有十萬精壯,但精壯工錢高,必然付出成本大。
“我們一年能賺多少?”趙與芮再問。
能賺多少錢,只能按以前的資料來估算。
宋徽宗年,這個礦場年產銅五百多萬斤,但朝廷只打造了一百多萬貫銅錢。
當然,當時也是鉛山銅場的巔峰期。
其中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朝廷收購了幾乎所有的銅,但永平監當年就打造了一百多萬緡,約一億多個銅錢,所以很多銅都是沒用掉,或用在別處了。
秦卓還在計算,趙與芮道:“不用這麼複雜,簡單點。”
“朝廷當年收購價為每斤兩百五十文,算五百五十萬斤產量。”
“其中三成交朝廷,兩成交礦主,五成是礦工。”
“礦主應該得到一百一十萬斤,折錢二十七萬貫。”
“十萬礦工們分了約七十萬貫。”平均每月也就六百文左右,但當時物價低,一家三口一起在礦上,月收入可達兩貫,再加上還有隨同的鐵礦,鉛礦等可以售賣,百姓們也願意幹,所以後來隨著物價提升,收銅料的價錢還是兩百五十文,自然沒有人願意幹了。
其實比物價,直接點就是看米價,鉛山礦場巔峰期,元豐年間,大宋糧價為六百多文一石,礦民們當時幹一個月夠買一石糧,而到紹興年鉛山礦場倒閉時,糧價為六貫一石,差距整十倍,難怪沒人幹了。
現在糧價保持在兩貫一石,也是當年的三倍多。
秦卓眉開眼笑:“沂王這樣算沒問題。”
但礦主還要交稅,當年的稅可不是現在秦卓這樣五千貫,當年五萬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