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8章 無數宋人的夢想(三),人在南宋,我與蒙古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宋代信州(今江西上饒)有礦場,當時採取了官民合辦的方式經營開採。

具體做法是由官府提供冶煉裝置,即爐灶,召募民間礦戶開採,礦戶生產的銅產品,必須賣給官府。這裡,價格因素對生產起調節作用,官價的高低直接關聯官府和礦戶的利益,影響雙方的經營行為。

北宋徽宗年間,銅的收購官價每斤250錢,當時物價較賤,礦戶見有利可圖,採礦者達十餘萬人,晝夜開採,年產各種礦數千萬斤(包括銅、鐵、錫),其中煉成銅料有五百多萬斤,佔當時大宋全國四分之一,年鑄銅錢一百多萬緡(每緡一千個)。

時過幾十年以後,到了南宋高宗紹興12年(1142年),各種物品都漲了,人工物料也隨之昂貴,唯獨官定的銅產品收購價格仍然是每斤250錢。礦戶失利,棄礦而走,投入採礦者由原來的十多萬人,減到不及400人,銅產量由原來的五百萬多斤下降到只有8萬多斤,官府收入也微乎其微。

宋朝廷還不甘心經營銅礦的失敗,力圖用行政命令的辦法來恢復往日繁榮。紹興13年(1143年),詔令大官僚耿延年疾速躬親前去辦礦,他張榜告示,甚至派人深入田間地頭動員民戶開礦,宣傳了兩個月,也沒有人響應號召,出備工本,情願前來應募投入開採。下層官吏為應付上級差司,竟用誣脅強迫的辦法,追捕有資力的民家,強其所難,結果,只是大為民殃,對開礦仍無濟於事,信州銅礦因此破產。

秦卓說了這裡沉聲道:“信州銅礦前盛後衰,是因為官府對銅價沒有及時調整,收購價偏低,礦戶無利可圖,採礦業也就無人問津而失去活力,最後導致礦產破產,官府也失去了相應的收入,甚至連這個礦都荒廢了。“

”我於十五前年拍下信州銅礦,每年只需五千貫租金,因為官府收購價低,所以我只安排了一千人在慢慢挖礦。“

秦卓每年安排一千人挖礦,每年要虧五千貫,沒錯,他是在虧本在維持礦場。

他多次向朝廷提議收購銅產品要漲價,朝廷無人問津。

趙與芮聽的也是鬱悶無比,只要朝廷漲點收購價,朝廷和民戶都能得利,但因為與個人利益無關,事關官員無人關心此事,不但百姓沒有收入,朝廷也荒廢了一個好礦。

信州礦場即使到了後世,仍然號稱國內第二大露天銅礦,可見藏量之豐富。

這件事明明對朝廷也有益,因為下面的官員不關心,而白白荒廢,現在,如果有人直接向宋寧宗提這件事,並陳述利敝,皇帝多半會同意。

最後秦卓道:”我計算過,官方收購價如果能漲到四百五十文一斤,信州礦場有機會重複盛時,最少可以安排五到十萬礦工。“

“每年獲利數十萬到上百萬貫。”

“礦場盛產銅鐵錫,還能私鑄銅錢,打造兵甲。”

”沂王有錢有人,想練兵想辦事,都可以。”這秦卓真是膽大包天,越說越誇張,什麼私鑄銅鐵,打造兵甲,就差鼓惑趙與芮造反。

”可以,這件事,交給我來辦。“趙與芮權權衡利弊,一口答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