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捅千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8節,國寶級學霸,自捅千刀,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她突然有了對證明“1+1”,也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靈感和大致的思路。
所謂“哥德巴赫猜想”,便是“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 b’”,現今常見的尤拉提出的版本亦可以稱為“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
華羅庚是華國最早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組織數論研究討論班,選擇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討論的主題。在五十多年前,陳景潤先生已經成功證明出了“1+2”。
也就是說,明夏只要將“1+1”證明出來,再從點到面,深入去分析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就可以將這個世界三大難題之一證明出來。
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困難在於,猜想最核心的證明部分是“如何確定在一個大於4的偶數中是否一定有兩個素數同時存在的分析過程”,任何一種理論在沒有連續情況下,是很難掌握它的發展規律的,而素數的特性更證明了這一 點。
想要證明這個猜想,是因為“希望之光”英語風采大賽上,溫雅柔那句無意中的“1+1不只是2”,給了她靈感。
現在,距離她想到要證明這個猜想,已經是一個半月多以前的事了。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明夏看了很多資料,發現,幾百年來,人們幾乎想了各種方法,試圖透過各種手段去證明這個理論,但是沒有一個成功的事例把問題包含在其中,而素數尺的發現打破了傳統的認識觀念,把素數的分佈狀態和調整形式都很好的表現出來了。
所以,要想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人都繞不開對該公式的狀態分析模式。
素數本身的特性就很怪異,現有的數學方法理解思路根本解決不了。世界數學界公認,用目前方法的改進,是不可能證明猜想a的,除非有人創立出一個全新的數學思想。
國科院的4位院士,陳景潤等人,還曾經召開新聞釋出會,公開告誡人們不要試圖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了,因為只要沒有能證明它的數學思想,在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可能證明猜想a。
而在一百年前,劍橋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數學大會上,德國數學家蘭島在他的演說中,將猜想a作為素數論中四個未解決的難題之一加以推薦,英國數學家哈代在歌本哈根召開的數學大會上也說,猜想a的困難程度是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擬的。
因此,哥德巴赫猜想不僅是數論,也是整個數學中最著名與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而明夏想到的,就是自己應該如何去試著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她學習了陳景潤在證明“1+2”時的篩法,也學習了挪威的布朗、義大利的蕾西等前輩在證明過程中的經驗,試圖在這個基礎上,給出自己的一個新的理論思想的設計。
在星際時代,明夏學過的理論有許多,但那些超前太多,拿出來用的話,證明過程也能繁瑣得要死,說不準,用上幾十年,都證明不出來。
因此,她還是得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那些偉大的數學家,創造出一個一個新的數學思想來用。
…………
房間裡,燈光明亮如白晝,明夏伏案計算,皺眉,貝齒緊咬下唇,就連那隨意散在耳旁的碎髮,似乎都是認真的。
窗戶外,沉沉夜幕漸漸褪去,視線的最遠處,一條紅線從東方出現,慢慢拉長,便又是嶄新一天的到來。
一夜苦思,明夏已經用完了大半個草稿本,滿滿都是字跡,垃圾筐裡也扔了許多被揉搓成團的廢稿,全是她關於一個新的數學思想的糾結和推翻。
儘管一夜未眠,但明夏只是覺得稍稍有些疲憊,精神倒是還不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