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5節,閒唐,春溪笛曉,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入冬後李元嬰親自點名見了各家炭行的當家人, 要求他們精炭可著勁漲價沒關係, 普通炭不許抬價, 得讓百姓用得起。平衡完炭價,確定沒人故意哄抬價格, 李元嬰又照著前兩年的慣例叫人把鰥寡孤獨、將士家小的名冊送過來, 組織人手挨家挨戶送碳送冬衣,不能叫他們過不了冬。別的地方他不曉得,他只知道滕州境內不許有凍死的人。

不想今年送出去的東西竟被還回來一批。

負責落實此事的是唐璿, 他第一時間去和李元嬰說明怎麼回事:“炭他們收下了,冬衣沒要。他們說去年和前年都送了,冬衣還新著呢, 可以繼續穿, 今年的新冬衣他們不要了, 送給更需要的人。”

百姓家的冬衣都是一年接一年地穿,哪怕破了、漏絮了,縫縫補補也能繼續穿下去,甚至還會兄傳弟、父傳子,一件冬衣好幾個人輪流穿過才算穿夠本!

要是東西是別人送去的, 很多人肯定想著“白給的東西不要白不要”,絕不會退還回來。但東西是李元嬰讓人送去的,這兩年多來李元嬰叫人把每個政令都掰碎了講給百姓聽,百姓聽了都覺得他們的滕王殿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他們好,而且,他們的日子確實也越過越好。

人不能當白眼狼,李元嬰為了讓他們不挨凍才讓人送碳送冬衣過來,他們怎麼能昧著良心接著收?誰家要是偷偷昧下來,是要被別人瞧不起的!

所以,許多人都把冬衣退了回來,只有家裡添了丁的人才留下新送去的冬衣。

李元嬰從小長在富貴窩裡,不太懂這些事,聽唐璿說完就明白了,看來冬衣確實不用年年都送。

做好的冬衣總不會沒用處,別的不說,他們滕州的將士那麼多,更多的冬衣都不夠。

李元嬰叫人把被還回來的冬衣送去軍中。

唐璿自是帶人一番宣揚,先是說李元嬰給將士家小送衣送炭,在滕州當兵後顧無憂、闔家安康,又說李元嬰教化有方,封地的百姓也都是有良心、知感恩的,不然一件冬衣拿去賣了能換許多米糧,誰會主動還回來呢?

李元嬰做這些事不是為了拉攏民心、穩固軍心,但他既然都做了,唐璿覺得還是得讓人知道才行。他又是誇李元嬰仁善又是誇將士家小有良心知感恩,將士們分到冬衣穿在身上覺得暖烘烘的,感覺這滕州軍營像家一樣溫暖,自都熱血翻騰,齊聲表示一定會盡忠盡責守衛滕州。

唐璿一個年不及弱冠的白面書生在軍前講話毫不顯弱勢,李德謇看在眼裡有些驚奇,一問才知道唐璿祖上也曾出過大將軍,很有些家學淵源,只不過到他們這幾代都是以詩書傳家,並沒有再出將才。

李德謇覺得李元嬰運氣果然不凡,連這個看起來文弱溫和的唐璿真正做起事來都很不一般,三兩句話就幫李元嬰把軍心栓得牢牢的。

又過了小半月,董小乙來報說秋收後人力充足,各地統一騰出役夫來修路,通往長安的直道馬上要全面連通。

這條路所涉州縣甚多,並非全靠豐泰樓一力修成,沿途的裡碑上都記有參與出資修路的人名。李元嬰早叫人把沿途州縣全記下來,帶著閻立德設計了一套慶祝直道落成的郵票,以長安為起點、六驛為單位設定郵票價目,每增加六驛則增加一文錢。

長安距離泰山約有一千八百里,正常驛站送信一日走六驛,每驛相隔三十里,也就是每日走一百八十里。所以正常來說,只要花個十文錢,十天就可以將信送到直道盡頭,把信從泰山送往長安!

李元嬰是主要出資人,當然暗搓搓讓直道拐了個彎修到滕州家門口再轉向泰山。

眼下沿途驛站外的郵筒都設定好了,專門培訓出來的郵差和良馬也整裝待發。要是書信多的話,他們還可以讓專人來收、用馬車來拉!每個郵箱旁邊都守著個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叔、腿借抱一下 完結+番外

當且

天才五寶:爹地甜寵俏媽咪

淘其

我釣了渣攻的白月光[重生]

和灼

這一刀下去你恐怕會喪偶

Rigel

[綜漫]出門撿到織田作

離機

我老公管我超嚴的

楠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