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改革組合拳,大宋中興傳,乾兌,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裡面固然有些人種的因素,但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南方文人就一直獨領風騷,這裡面有文化的傳承。
再有,北方連年打仗,北方人都忙著血灑沙場保家衛國,哪有功夫讀書呢?
這樣下去,以後北宋就成了南方人的天下,身為北方人的大宋皇室怎麼會坐以待斃呢,於是搞出了南北分卷的辦法。
簡單來說,就是南方的考卷難一些,北方的考卷簡單一些。
一開始,這種做法倒是平衡了南方人和北方人在朝廷裡的數量,但是時間一久,肯定就有人鑽空子。
一些南方的有錢人,不惜把子弟送到北方,改戶籍,冒充北方人參加科舉。
這就像現在的學區房,你有錢就可以佔到好的教育資源,同時享有更容易的升學通道,我們都知道,北京人考北京大學更容易吧。
這種拿錢掃清一切障礙的操作,實際上在北宋已經很普遍了,這讓科舉變成了權力和金錢競爭的遊戲。
既然科舉名不副實,那就廢掉它!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蔡京上書罷科舉,得到了趙佶的同意,由隋朝傳承500年的科舉制度,暫時告一段落。
廢除科舉的同時,蔡京還實施了一系列的辦學措施,來彌補沒有科舉之後的人才空缺。
首先是大力推行公辦教育。
以前的百姓想讀書,得先進私塾,但是經過蔡京的努力,縣裡面也有公辦的小學了。縣學考核過關,可以進州學,州學考試過關,可以進太學。
這其實有點像今天的小學升中學,中學升大學,只不過州府才有中學,京城才有大學。
但這已經讓大部分人有書讀了,教學網路遍佈全國範圍州縣,比以往的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要規模宏大。
第二是擴建太學。
太學是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有點像大學和中央黨校的合體,你進了太學,相當於一隻腳邁進了官場。
但是全國一盤棋,縣學和州學如此發達,這些學生中的佼佼者都要進太學深造,以前的規模顯然不能滿足需要,於是蔡京開始著手在京城南郊擴建太學的外學。
這個學區,趙佶賜名辟雍,仿《周官》外圓內方之制,有屋子1872間。這裡住的都是太學外舍的學生。
太學分為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外舍學成考核過關進內舍,內舍過關進上舍。
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也就是進外舍,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後來縣學和州學也這麼搞,層層篩選。
太學上舍裡面成績最好的直接當官,成績中等的可以免去禮部的考試也就是省試,成績下等的可以免解試也就是鄉試。
這個搞法最早是王安石提出的,蔡京加大了推行力度。這一改革措施,事實上將太學變成了科舉的一個層次,學校徹底變成了選官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三個舉措,自然就是以學校取代科舉取士。
由於全國已普遍開設了學校並實行三舍升級制度,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趙佶正式下詔廢除科舉,士人全部由學校提拔,次年趙佶就賜太學上舍生35人考試合格。
前面三個措施,還只是在科舉制度上做了一些調整,但是第四個措施,卻使得宋朝文化繁榮、科技發達。
崇寧三年,蔡京設定書學、畫學、算學等專業學校,也採用太學的三舍法考選取士。崇寧時期的畫學是中國古代惟一舉辦過的專門美術學校,相當於今天的中央美院。
以前,只有吟詩作對寫文章,才能考取功名,現在連書法、畫畫、算術這些學科,你有興趣學的話,努努力也能當官,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就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