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章 太空病症,神級文明回溯,蠻漁,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些“太空病症”也是平時宇航員最多隻在天空站待半個月就要回到地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這些病症容易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飛船中的失重狀態”。
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遠航十幾年的宇航員能夠保持健康狀態,三艘遠航生態飛船上是必須搭載“仿重力裝置”。
在“天行九歌”出現之前,之前的所有載人飛船上其實是沒有過這種裝置的。
如何在飛船上做出和地球一樣的重力感?
就目前而言,飛船自身的質量是肯定無法做到和地球質量相等的。
除非以後人類真的能夠有技術直接“流浪地球”,或者利用超級密度的“中子星物質”來製造飛船。
早就有科學家想象過用“中子星物質”來製造飛船重力系統的設想。
因為中子星是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
它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
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
上面的物質密度高到讓人類難以想象。
一個小米粒大小的物質就足以壓垮地球上的萬噸巨輪。
一個籃球大小的中子星都足以和地球一樣重。
如果人類有能力製造或者在太空中俘獲一顆籃球大小的中子星,來作為宇宙飛船的一個核心,飛船也就和地球有了同樣的重力。
但這對於2025年的人類文明來說,都只能是“科幻”而不能是“科技”。
所以,想要製造和地球同質量的飛船來實現“仿重力”是不現實的,科學家們只能另闢蹊徑。
早在1869年,浪漫國的一位科學家就提出利用離心力在地球上模擬超重力的設想。
這種原理其實很簡單,就像洗衣機甩乾的時候一樣,利用旋轉時候的離心力,來產生類似於重力的感覺。
俗話來講就是“旋轉著甩起來”。
而早在1968年,由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創作的長篇小說《2001:太空漫遊》之中就提到過具有這種“仿重力裝置”的飛船。
這是當時的人類可以去實現的。
將飛船設計成“雙層模式”。
外面一層是直接面向宇宙的那層外殼,裡面的一層和外殼之間利用磁懸浮原理實現“無接觸”,以最大可能地減少內層旋轉時和外層之間的摩擦力。
如果將飛船的拋物面展現出來的話,其實就像一個“軸承”。
只不過,“軸承”的外圈和內圈之間不是圓滑的“鋼珠”,而是利用同性相斥的磁力實現“無接觸”。
這種“磁懸浮技術”已經在“磁懸浮列車”上有所應用,所以將其做在宇宙飛船上也並非難事。
這樣,飛船內層不停地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會讓宇航員有重力感。
從而儘可能地避免“太空病症”的產生。
這周需要整理下大綱,所以最近幾天劇情不會有啥進展,主要是對太空飛船相關的一些描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