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一章 文吏,反清,崛起的石頭,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襄陽城東門向前二里不到,矗立著一座規模宏偉的軍校場。
這座軍校場為洪武年間所建,有明一代多次擴建,規制極為龐大,裝下幾萬人馬綽綽有餘。
如今整個校場,色澤都以黑色為主。
李自敬的前營旗纛衣甲皆為黑色,校場上方旌旗搖動,旗幟與大纛相交,在半空獵獵作響。
校場外,被前營士卒拉起了一條條黑色的橫幅,橫幅前站滿了身著黑色箭衣,手持刀槍的前營士卒。
這般肅殺的氣氛,讓許多人都是面色猶豫,駐足不前。
雖說少了些許的市場煙火氣,但卻令那些前來應徵的襄陽百姓不自覺將走動的身姿挺起了些。
一些膽子小的,甚至是遠遠見到這般場面,便是被嚇得折返回去,絕了想要參軍的心思。
將校場設定成如此肅穆的場面,也是李自敬故意為之。
軍隊中就要幹軍隊的事,煙火氣,那是民間該有的,校場作為軍士檢閱集結之所,更應該氣氛威嚴。
如果連這點氛圍都受不了,參軍上了戰場也會是逃兵,還不如儘早把他們嚇走。
襄陽內外至少要幾十萬百姓,每日前來躲避災禍的流民更是多不勝數,如果想要裹挾,可以輕輕鬆鬆拉起一支七八萬人的軍隊。
但是這樣的隊伍,有用處嗎?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如今前營的人數雖然不多,算上吳兆勝的三千降卒也還不到一萬人,但都是上過戰場見過血的。
論起質量,比一般三萬五萬的烏合之眾要更好。
李自敬的資金有限,當然也不打算和從前流賊的做法一樣,走到哪搶到哪。
要想在荊襄立足,就需要徹底摒棄逃竄的作風,建立起一套正規的軍隊考勤、餉銀製度。
好在到達鄧州的時候,獲得了一筆意外之財,能支撐一段時間。
這兩萬人,還遠遠不到一個大順主力野戰營的建制,但卻是目前前營能供養的極限。
少於兩萬人,出去了誰也打不過,也難成事。
九千老兵,去教導一萬新兵,新兵老兵的比例接近一比一,管控起來也更容易。
情況就和顧君恩料想的一樣,雖然這段時間,襄陽城內頗有關於前營的惡劣傳言,但擴軍這天,來的人依舊是人山人海。
只不過,來參軍的這些人,多是面黃肌瘦、衣衫襤褸,就連其中青壯也大致如此。
吳兆勝比較穩重,因此被安排到了門前的位置。
在這幾日的擴軍準備中,李自敬也發現了另外的問題。
前營之中,算上李自敬自己,就只有三個人識字。
顧君恩是軍師,要負責管理事務,不能坐在那一直寫冊子。
吳兆勝雖然識字,但也就僅限於識字,看得懂兵書而已,他寫出來的字,就連顧君恩都不認識。
要是讓他去辦政務,到時候寫出來的編制冊誰都看不懂,那麻煩就大了。
至於郝搖旗,李自敬根本連問都沒問,不用想,這貨可能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
李自敬在後世時,身邊都是學生,就算學歷水平較低的,也很少有連字都不認識的。
從未想過,在這個年代,識字率居然這麼低。
整個前營幾千人,識字可以臨時拉出來辦理政務的,連千分之一都不到。
前幾日,談及擴軍當日的兵卒造冊記載等營務,李自敬左手右手掰扯半天,竟然找不到一個可用之人。
確實,手底下能幹事的人太少了。
因此吳兆勝今天就多了一個新任務,就是在擴軍之前,先找到一批識字的拉到前營來充當文吏。
李自敬對於前營的願景,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