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月傲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零二章 中央視察,抗日之雪恥,滄月傲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下來幾天在韓雲華的陪同下中央工作組一行人視察了歸綏的各大商鋪票號,讓主席等人對於內蒙古軍區轄區內的經濟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同時主席等人又對防區內的農業生產業極為關心,相對於手工業來說,此時最重要的還是農業,戰亂年代的糧食那是堪比黃金的存在,有時候你手拿黃金也不一定能買的上糧食。

塞北的糧食生產狀況確實不大盡如人意,一方面是由於塞北的土質不適合進行農業生產,而且天氣又極其乾旱,再加上戰亂不斷災害頻繁,所以今年塞北大草原上的牛羊生產還算不錯,但是糧食生產卻要比往年差上不少。幸好韓雲華在開春的時候韓雲華就指示負責農業規劃的幹部,讓他明確指示各縣鄉的幹部一定要盯好,今年內蒙古軍區的防區內所有的土地都種植玉米、土豆等高產耐旱作物。所以儘管大旱之年,但是收穫的糧食還是勉強夠填飽肚子的。只不過這些東西全部是粗糧,吃起來口味很差。

但是反過來想想也就好了,這個年代還講究什麼口味,有吃的就算不錯了。不過塞北的農業生產的現狀還是讓很讓人擔心的,畢竟內蒙古軍區四十來萬部隊都是要吃要喝的,要是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持續不斷的提供給養的話,單單靠繳獲是很難養得活如此龐大的一支部隊,更難保證部隊的戰鬥力。

但是韓雲華對此一點也不擔心,他很清楚制約內蒙古軍區發展的並不是農業生產而是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水平。至於糧食生產固然是一個問題,但是隻要不發生大規模的絕產絕收,轄區內的人民群眾只要能夠自給自足就可以了,至於部隊的給養反正三兩年之內是不愁的。

倒是韓雲華很擔心整個八路軍所有的根據地此時的狀況,他對於今後兩到三年內的事情還是有所瞭解的。就在1941邊區經濟的發展陷入了困境,隨著抗曰戰爭進入最困難時期,陝甘寧邊區政斧也面臨著嚴峻的財政形勢。為了解決財政困難,中央和邊區政斧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增加政斧的財政收入。其中就包括調整財政政策、大力發展邊區經濟、增加稅收、發行公債等措施。

這些措施固然有所緩減邊區政斧以及整個[***]和八路軍的困難,但是卻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由於大大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所以嚴重挫傷了邊區群眾的生產積極姓,影響了[***]與人民群眾的關係,甚至出現了人民群眾大肆咒罵[***]領導人的事件。

那是1941年6月3曰下午,陝甘寧邊區政斧正在召開縣長聯席會議,主要討論徵糧問題。外面,天正下著雷陣雨。突然,隨著一聲雷響,雷電擊中了會場禮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旁邊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不幸觸電身亡,另有7人受傷。此外,一個農民拴在禮堂邊的一頭驢也被雷擊而死。這個農民便藉此發洩不滿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保衛部門聽說後極為震驚,就把這個農民抓了起來,並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知道後,急忙制止並要求放人,認為農民不滿肯定另有原因,應該調查清楚。調查的結果是,由於向農民徵收的公糧過重,再加上連年天災,農業收成不好,農民負擔難以承受,心中自然產生不滿。

而後,[***]又瞭解到,陝甘寧邊區作為[***]中央所在地,雖然只有140多萬人,卻駐紮著大量的黨政軍學人員,再加上邊區地瘠民貧,自然災害頻發,糧食問題就成為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1940年以後,由於外援斷絕,邊區政斧已沒有足夠的財力購糧,只能全部依靠向當地農民徵糧。這使農民的公糧負擔迅速由1939年的5萬擔增至1940年的9萬擔(每擔100斤)。儘管如此,到1941年3月,部分地區就已出現斷糧現象。為了保證1942年的糧食供應和歸還1941年的借糧,[***]中央與邊區政斧經過再三研究,決定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混在古代當軍閥

白色孤島

大宋那些年

墨尚花開

三國:本想做忠臣,為何逼我造反

不要虛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