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動師之導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六章 【第二次和第三次大海航;】,春驚寒食,魂動師之導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藍迦樓:現在的華夏,安土重遷,所以他們的封建官方意識形態,放棄了大海。
戈舒夜:要怎麼做,才能喚醒他們?
藍迦樓(搖搖頭):第一次大海航,是以偉大的地理大發現,和殘酷的殖民掠奪為主旋律的。華夏文明的主要政權錯過了這次擴張機會,僅有他們一部分生民自發地擴散到了東南亞和環太平洋,這還是唐宋明時代的餘韻。
朱棣時代海權貴族在內閣政治中的落敗,導致海權派在明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中被打壓。
也難怪,“海權”本來就是個十分昂貴的東西,無論是維持一支海軍常駐力量,還是維持海權的優勢,都需要鉅額的資金。
早期的海軍,或是護航武裝,都是要透過從商船中收取護航的稅費,大約至少利潤的十分之一,以此來支撐海軍武裝的運轉。這對於動輒利潤幾十乃是上百倍的遠洋航線,收取的稅費是很高的。
法國在帝政時期,財政上的短缺,也造成了海軍一直弱小的現狀。
相反,如果航線可以高額盈利,也有助於常備海軍力量的發展。
殖民地——商業航線——海軍武裝力量,(強大的海軍又可以開拓增加殖民地)
三者構成了市場、經濟和軍事實力上的正向迴圈。
可是,安土重遷和重農抑商的華夏文明,由於長期採取防守型的國防策略,對於海權意識覺醒得很晚。
比如說,華夏文明的人常常會疑惑,有些帝國為什麼要千里迢迢跑到別人國家去建立軍事基地,管別人家的閒事。誠然,這是一種霸權主義的行徑,
但換個角度,是由於海洋文明和農耕文明看待海權的方式有區別。
對於全球性的帝國來說,大海不是邊界和天塹,大海是領土和內湖,全世界都是帝國的版圖。
這是在第一次大海航的國家競爭中成為第一代全球霸主的海洋國家不列顛所創造的模式,這種海權思想,也被她的繼任者所繼承,和青出於藍地發展。
殖民地是全球化的,商業運輸路線是全球化的,所以,軍事要塞的佈局也是全球化的。
對於他們來說,不用打到他們本土,超越了他們在海上畫出的紅線,他們就已經認為是威脅,在跳腳了。
*
而華夏民族,還不習慣當列強呢。
華夏民族的政權是陸權型國家,水師和海上力量,長期以來的定位在於自衛、近海和周邊島嶼的防禦,距離遠洋作戰和全球戰略佈局,還有一定的發展差距。
鄭和的遠洋航行,是華夏民族涉足海權的第一次嘗試,並不僅僅是“倒貼錢揚我國威”這麼簡單。
可惜的是,在中央集權的大明,海權權貴在頂層權力路線鬥爭中最終衰落了。朱瞻基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大明面對北側遊牧民族的騷擾入侵中進退失據,尤其是土木之變也先對於皇帝集團的“斬首”,導致的權力中心繼承過渡的反覆的不穩定與內亂,朱祁鎮、朱祁鈺與于謙,朱見深之間派系與內閣反覆的拉鋸和清洗,統治階級自顧不暇,海權擴張就更加被束之高閣。
兵者,兇也。軍事是政治與經濟的延續,國家經濟實力如果不能支援海權,盲目的爭霸也有可能拖垮一個龐大的政權。
戈舒夜:就算你說的這些都是對的,那我也不相信,你在這場裁決之中是完全沒有偏向的!你是為了你自己的利益!
藍迦樓:是的,我不否認。
戈舒夜:你又是為了什麼?
藍迦樓:三山就要落在地上了,我必須保證此段世界線的收束——那通向我的前方的路,第二次大海航!
戈舒夜:第二次?
藍迦樓:總有一天,人類會離開孕育他們的藍色的母星,去往幽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