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1章 民情洶洶,福運娘子山裡漢,枝上槑,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居庸鎮有地利之便,打探訊息比鄴陽還要容易些。

不出所料,鎮上到處都在談論此事。

像謝寡婦那樣,覺得別管咋著,只要不打仗就好的人也有,但少。

更多人則是義憤填膺,群情激奮,唾罵聲一片。

可見輿論沸騰到了什麼地步。

一早上,光從胡辣湯攤子上收集到的訊息可知,議和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雙方經過幾日的談判和磋商,在臨城酉陽達成一致協議,並簽訂了《關北誓書》。

令人費解的是,誓書的細節和條款不知為何也流露了出來:

兩國結為兄弟之邦。

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互不容納叛亡,互不驚擾田土及農作物。

同時亦互不增加邊防裝置。

如果這些都尚在可以理解的範圍之內的話,那麼最後一條,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了。

「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差臣專送至梁朝雄州交割。」

明明都要打贏了,朝廷非要議和。

議和就議和吧,可大周是優勢的一方,到頭來卻要割地賠款給北梁!

哦,沒有割地,僅僅是賠款,還美其名曰軍旅之費。

怎麼,北梁勞師出兵是大周邀請的嗎?還要包吃包玩包損失?

就算要陪,也該北梁陪大周吧!

為了捍衛邊疆,關北搭進去多少大好兒郎,耗費了多少財力物力,老百姓的精神損失又該怎麼算?

明明他們是被侵略的一方,到頭來卻還要給人賠錢賠笑。

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到屈辱。

就好比,一個叫梁的人突然跑到姓周的家裡,在姓周的家裡摔鍋砸盆耍潑使賴,還和周家的男人打了一架。

周家的男人千辛萬苦打贏了,但最後卻是周家人拿著金銀財寶,哄著把梁送走了。

並且還承諾梁:只要你不鬧騰,我每年都給你錢花……

這種事情要是傳出去,周家人是要被十里八村笑掉大牙的。

人與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國與國?

這份協議給季妧最直觀的聯想就是北宋的澶淵之盟。

同樣的城下之辱。

同樣都有打贏的機會,卻被嚇破了膽的統治者勒停議和。

然後就是同樣的經濟賠償。

不同的是,雖然很多人對澶淵之盟非常不齒,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它也有其積極意義。

比如,自簽訂之日起,此後的一百一十六年間,宋、遼兩國再未發生大規模戰事。

每年三十萬的歲幣只佔宋朝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三,要知道,宋朝一場大仗,軍費就要三千萬。

而且雙方議和後在邊境開放了榷場,兩國貿易往來不斷,宋朝是貿易順差,那三十萬早就從中賺了回來。

百年和平來之不易,也正是有此和平環境,百姓才得以休養生息,北宋也才能有如此輝煌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澶淵之盟值得肯定。

但不是任何國家都適合著眼大局,合作共贏。

首先,大周和北梁的國情,與宋遼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北梁不是遊牧民族,和大周的風土人情相差無幾,天然缺乏你無我有你缺我補的貿易土壤。

北梁從一開始打的就是吞併關北,然後一步步蠶食大周國土的主意,這是開放多少個榷場都改變不了的。

其次,跟遼國相比,北宋強在經濟,弱在軍事。

而且連年的戰爭,宋朝百姓哀鴻遍野,當時的情況下,宋遼誰也奈何對方不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精分徒弟的追師攻略

八碗朱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