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6章 聯姻之妙(今天還是三更),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宋承文第一時間反問,漢王三護衛不是都有駐地了?為何到我廣南府來?

傳令兵道:“這些都是漢王殿下的佃戶,不是護衛兵馬。”

宋承文這下沒話說了。

洪錚原本是南軍吳傑部下,最早一批投降跟了朱高煦。

靖難後,成為朱高煦三護衛之一的指揮僉事。

洪錚在打仗時就很有一套,要不然朱高煦也不會看中他。

朱高煦只在廣南、新平、雲州三個地方屯田種甘蔗,先用了洪錚,證明是非常看中他的能力。

隨洪錚一起過來的,還有指揮僉事趙青(原朱高煦親兵)。

兩人帶了一千戶漢王三護衛,然後在雲南府附近,招募了三千多戶漢王府佃戶。

雲南人口原本就不多,在這裡屯田數年的漢人,都明初洪武年間從大明其他省份移民來的,絕大部份為軍戶,也有少部份民屯。

洪錚在徵召時,因為條件很好,既有軍戶參加,也有民戶參加。

現在漢王府徵佃戶,屯田三年後即為終生持有,並且是不用交賦的永業田。

漢王有一百萬畝田的指標,其實絕大部份是朱棣的空頭支票,因為要朱高煦自己在雲南屯出來。

現在朱高煦就用這指標來招攬佃戶,僅免稅永業田這個好處,就很吸引人。

漢王府還下了公告,各戶以佃戶名義為漢王府屯田,五年後立據為其所有,世代免稅,同樣立據為證。

其實就是這田永遠在漢王府名下,但由佃戶們來種,世代免稅,所得全部歸佃戶們。

因為佃戶們是不能免稅的,只有漢王能免。

所以到明朝中後期和清朝時,很多老百姓因為賦稅重,活不下去,自己把田賣給地主士紳,然後幫地主士紳種田,同樣可以得到地主士紳免稅的資格。

這也是明朝中後期及清朝很多百姓用來避稅的方法。

現在朱高煦只是提前用了。

對軍戶和老百姓來說,最難擔負的就是他們的田稅。

現在漢王以藩王的名義,替他們免稅,他們只需要幫漢王種五年田,這種好事,從哪找?

於是洪錚的三千多戶屯田百姓軍戶用了不到一個月就招募齊了。

隨同洪錚過來廣南府的,還有孫霖的兒子孫城,他將負責屯民的管理,掛職於廣南府吏員,其實幫洪錚做事。

另有原漢王府護衛一千戶多軍戶,正是從鄭祥手中調出來的。

這四千多戶差不多有兩萬人左右,浩浩蕩蕩來到廣南府。

因為有布政司的政令,廣南知府衙門也得全力配合。

宋承文派人跟著洪錚和孫城,在西洋江東西線上跑了幾個來回,最後圈了三十多萬畝地,其中夾有大量的山地,沒辦法,雲南這邊還是山區比較多,且都是沒開發過的地方。

但這已經是雲南比較好的地區,有天然的西洋江在側,且有很多平原。

洪錚把四千多戶分為四十組,每一百十五戶左右擇一地建一個屯堡,以百戶統領,但對外稱堡長,以證明是民屯,不是軍屯。

各堡抽一百戶壯丁成軍,以訓練為主,其餘的壯丁和家屬俱屯田和種甘蔗。

平原用來屯田,山地之間的旱地用來種甘蔗。

普通的甘蔗種水田比較好,但用來製糖的話,就需要旱地種甘蔗。

甘庶還是很適合雲南這裡的天氣,特別廣南府靠近安南這帶,很適合種甘蔗。

但朱高煦種甘蔗、屯田種糧都只不過表面功夫,真正的原因還是練兵。

半年時間,他在廣南府、新平縣、雲州各招募四五千戶,加起來數萬人。

每個地方都有四十個堡,每個堡一百多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