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7章 失蠟法,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打多遠,準嗎?”

沈駿道,看口徑,像他們打造的三點五寸口徑,再用了朱高煦改進版的火藥後,最遠可以打到六十步,但有殺傷力的距離,也就三十步,最好的殺傷距離應該是二十步內。

太遠就沒啥威力了,沈駿用來打靶,三十步外,打在兩寸的木板上,已經不能洞穿,這樣打到人身上,估計都無法破甲。

“這個可以用來守城和戰船上用,口徑造大點,讓工匠們多試試,保證五十步內能有殺傷力。”

“是,大王。”

朱高煦也不打算在野戰中用到,看起來太笨拙,口徑小了,殺傷距離遠遠低於弓箭,口徑大了,又太笨重,效率又低,所以還是用在戰船和守城時比較好,不用造太多。

尤其他現在鐵料不夠的情況下,這玩意還是排在最後考慮的。

接著朱高煦又看了盞口銃,突火槍、長竹杆火槍、飛火槍,還看到靖難戰中給燕軍吃過苦頭的地雷、飛火箭。

明軍這時的火器五花八門,非常繁多,但大部份華而不實,殺傷力有限。

那怕是所謂的地雷,也是靠爆炸起到驚嚇,引起混亂的作用,就算炸到人馬,也只有炸傷,很難炸死人,當然,受限於這個時代的醫療和重視程度,大部份人受傷後,也會感染死亡。

最後朱高煦才看向洪武大鐵炮。

這也是目前戰場上最常用,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火器。

沈駿說這是按照洪武十年的標淮來打造的,炮呈直筒狀,形體短粗,口徑約七寸,全長約三尺多。

沈駿所說的標淮,都是他看過的樣品。

靖難中每次戰後,朱高煦會把他召去,檢視到得明軍火器的樣品。

朱高煦這邊也有打造過的火器工匠。

按工匠們的理解,現在大明各地,用的最多的就是洪武十年到十五年間的火炮,十五年後造的火炮就越來越少了,因為用的比較少。

後面這段時間明軍都是在四處進攻,而火炮只有守城在用的到。

這門洪武大鐵炮重五百多斤,射程只有一百多步,當初朱棣用來炮打濟南城的,就是這種。

但明軍中有三種型號,還有七百多斤,甚至一千斤的大炮,沈駿都是造的最小的。

最遠的射程才三百多步,和明末的火炮是差太多。

一方面是火藥的原因,一方也和現在的技術有關。

現在的炮都是鍛鐵炮,且炮身是捲起來的,不像明末明發明的模具整體式,無論密封性和耐藥性都大大提升。

朱高煦便問,你們是怎麼打這大鐵炮的?打造一個要多久。

瀋陽駿說,把生鐵冶煉成熟鐵,最好是採用木炭冶煉的閩鐵,其次用煤炭冶煉的晉鐵,含硫化物比較高,生鐵會很脆。然後把生鐵冶煉七八次,生鐵損耗率一般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冶煉好的熟鐵由數人反覆敲打上萬次,直到鍛打成鐵板,然後再敲成一有四分之一弧度的“卷”,亦或者鍛打成兩個半弧的卷。類似瓦片的形狀,再由二卷或四卷鍛打合成一個圓筒。

重複這種步驟,打成多個鐵筒。然後再把鐵筒末端燒紅變軟後,一節節拼接捶打在一起,如果遇到有縫隙的地方,需要使用燒到紅軟的鐵條去縝補。一般一個圓筒的長度在三四十公分,需要多長的炮管就鍛打多少筒。

拼接之後,就開始打磨炮身,直到磨到光亮可照人影,接著用銼刀把前後搓平整。然後用鐵繩穿過炮膛,前後拉扯,把炮膛打磨平滑,直到看不出筒與筒之間鍛接痕跡為止,然後再鍛打拼接出炮尾(底)最後再開火門孔。

炮箍的多少看需求,沒有炮箍的稱之為光素體。一門洪武大鐵炮需要十名工匠製作四十天左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鎧甲:我只能召喚捕將

順春風

東晉北府一丘八

指雲笑天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