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8章 滅國之戰?,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b><\/b>

看完了火器局的散彈試射後,朱高煦又帶著少數人去了工部,看了最新的武鋼車。

朱高煦把武鋼車打造成四輪車廂,每輛車配兩匹馬騾拉運,車廂裡裝載物資補給,後面還能拖著火炮。

戰時,每輛車配八匹馬,七個人。

有兩匹馬先拉,驅使人員一名,另六人分騎六匹馬,每走一段路,用其中兩匹更換前面拉車的馬,從而保持運馬的體力,運道路不便時,馬上的人還可以下來推車推炮。

這七人裡,炮兵四人,輔兵三人。

到時整個隊伍配置為,一門可以用來野戰的火炮,一輛四輪武鋼車,車上裝有一石糧米,可供七人約半個月食用,部分火藥,十枚炮彈。

車裡總重約三百多斤,視戰役需求,還可以加一石糧,或十枚炮彈和火藥。

此時明軍中最小的火炮,已經降到三百斤重,但射程近,威力不大,用於野戰,顯然還是不夠。

朱高煦需要更輕更大的火炮,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造銅炮,將來的目標是打造鋼炮。

但銅炮更貴,大明現在也比較缺銅。

當天朱高煦轉了幾個地方,回來的路上,感覺大明軍工在自己手上發展的還太慢。

主要是他剛登基這兩年,精力都在賺錢和改制上面,加上現在技術有限,自己也不是專家,所以進度緩慢。

明年的目標,是造出小型銅炮和鋼炮,降低野戰炮重量,提高射程。

從密度上看,銅顯然超過鐵,鋼和鐵相近。

但為什麼用銅和鋼能降低炮的重量,就是因為可以減少炮壁的厚度。

鐵炮質量最差,炮壁也需要最厚。

如果換成鋼,相同的射程條件下炮壁可以削弱很多,重量自然就輕了。

回去的路上,朱高煦想,用鋼和銅造炮成本極大,只能二選一。

要麼用銅,要麼用鋼,專心幹一件事,降低成本。

最後朱高煦把工部尚書呂震叫到身邊,和他聊了聊練鋼的事。

現在大明用的還是灌鋼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直到要三百多年後,才被歐洲的坩堝制鋼法超越。

朱高煦當然不知道坩堝制鋼法,只是讓呂震明年在工部多弄幾個大鐵爐,多準備鋼材,朱高煦想知道,大明現在開足馬力,一年能煉多少鋼。

呂震一口答應。

第二天朝會剛結束,禮部尚書宋禮就匆匆追進華蓋殿。

他剛剛有件事沒敢在朝會上說,也沒上奏本,直接追到華蓋殿,向皇上親口說。

“東本國決定,從明年起,中斷與我大明貿易,兩國不得通商,我朝不能再去東本國。”宋禮低著頭,不敢看皇帝,瑟瑟發抖。

因為他感覺,皇帝恐怕又想打仗了。

“砰”朱高煦重重一拍桌子,勃然大怒。

上次足利義滿病死,東本遷使來拜,送了大量的貢品,皇帝回禮極少,被宋禮認為摳門。

所以東本國中斷貿易,在很多大臣眼裡,都覺的是皇帝摳門引起來的。

事實上,自從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成為室町幕府第四位將軍,東本國就一改以往足利義滿開放的政策,恢復了“武家政權”在政治上的特色,變得十分保守。

原歷史明成祖時期,足利義持就直接中斷了與大明的貿易,只是時間比現在往後延了幾年而已。

而這次大明皇帝的回賜,遠遠沒有達到足利義持心中的目標,他感覺到明人在羞辱自己,於是提前兩年中斷與大明貿易,並要求,明人明船,不得前往東本。

朱高煦臉色鐵青的坐在御座上,僅過了幾個呼吸,立馬道“把戶部夏原吉叫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