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5章 這才是皇帝的生活啊,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了個奏摺。

所以這會明朝的奏本經過是這樣的。

官員上奏時,都是一式兩份,一個叫正本,一個叫副本,先遞交給通政司,通政司拿到後,正本由通政司遞交給皇帝。

朱棣上臺後,組建了第一批內閣,然後朱棣會挑一批不重要的交給內閣,自已批一些重要的。

朱棣死後,到宣德年代,順序就變了,全部先交給內閣,由內閣票擬(寫出處理意見),再上交皇帝,皇帝批覆後,交給司禮監,再往後的皇帝,若不想管事,直接讓司禮監批覆,公文就只在內閣和司禮監之間流轉,司禮監權職大升。

而副本則先交給六科,屬於那部門的事,由六科再交給那個部門。

比如是兵事,就由兵科處理,給兵部。

所以這裡有敝端,有些本正本還在內閣手上,副本到了六科六部,普通官員比皇帝還早知道這些事。

然後皇帝批好的正本叫紅本,還要交給六科存檔,並抄送相關部門。

另外還有個部門叫‘報房’會來六科抄寫有關資訊,編髮邸報,公開發布。

明代處理政事一直都是這樣公開的,流轉程式也是非常嚴格規範的,但可以看到往往皇帝是最後一個知道具體內容。

而如果是地方官的題本,往往也是當事人最後收到批覆內容。

朱高煦當了皇帝后,感覺這過程太繁瑣,並且不夠保密。

如果是重要的軍事情報,正本還沒到皇帝手上,副本已經經過六科,再到六科相關部門,(而六科給事給事中等都是七八品的低階官員),到第二天,估計半個京師的官員都知道這些訊息了。

政務公開處理,放在後世是好事,但這會肯定效率太慢。

比如前方大敗,皇帝還沒知道,京師官員都差不多知道了。

所以朱高煦要改制。

今天他到了華蓋殿,看到御案上和地面上,堆著幾堆奏摺,粗看了下最少上百本。

特孃的,他心裡暗罵了一遍,這皇帝確實不好乾。

後世的領導多好呀,啥事不用幹,嘴巴動動就好了,為啥我現在要這麼忙?

“傳黃淮、胡廣、胡儼、金幼孜——楊士奇,楊榮、楊溥-——”朱高煦想來想去,好像永樂初幾批內閣就這麼幾個人。

解縉被他踢掉了,前面幾個朱棣用過,楊溥是三楊之一。

他的命令下去後,外面立馬有宦官騎著馬飛馳而去。

現在朱高煦入住紫禁城,允許皇城中騎馬飛馳,但宦官們騎的馬,身上披有特製的黃馬鞍,代表著傳遞皇帝的旨意或口諭。

因為華蓋殿到午門接近一里多路,以前皇城裡啥都靠走,走到外面都半天時間。

皇帝傳召個人,打底半個時辰起,慢則一個時辰才會到。

現在朱高煦要提升效率。

傳旨宦官騎著特製馬鞍的馬,飛速跑到午門。

午門口錦衣衛也有馬匹準備著,比如皇帝要傳召五人,錦衣衛出動十人,每人一騎,和宦官分騎五個大臣家裡,如果有順路,則可以少一兩人。

這樣效率就出來了。

以前皇帝傳旨,都是宦官走出皇城,然後一家一家,挨戶去通知,一圈跑下來,有時都要一個時辰。

傳信的兩人一組,兩個錦衣衛來到黃淮家裡,黃淮一聽皇帝招呼,立馬出屋。

其中一個錦衣衛問“黃大人會騎馬嗎?”

黃淮點頭說會。

錦衣衛則讓出馬來,他們兩錦衣衛共騎一馬,由黃淮先行入宮。

如如黃淮說不會,會有錦衣衛騎馬帶他。

通訊來回都是馬匹,半個時辰不到,黃淮他們先後都來到華蓋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