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最後的據點
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3章 最後的據點,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b><\/b>
李國用從大明出發,到南美洲這會有兩條路線,一是直接從東海進入太平洋,橫跨整個太平洋,整個路程約三萬七八千里,但肯定先到秘魯或哥倫比亞等南美西海岸國家,然後登陸,走陸路去巴西。
這條路程極遠,中間有大段時間沒有補給,在這個時代是相當困難。
當然,他還可以先到北美洲,約兩萬裡,能在美國和墨西哥尋找補給,然再往南美去,但這樣估計要超過四萬裡。
且無論他走美國還是秘魯,都不能直接登陸巴西,需要從其他國家登陸,再穿越,因為這時巴拿馬運河還沒有開通。
這個時代穿越太平洋太危險。
於是李國用採用了第二條路線,先到馬六甲,再從馬六甲穿過,去非洲,經好望角後,從非洲穿越大西洋,直接到巴西沿海登陸。
這條路線全長約三萬三千里左右,好處是前面一直到馬六甲,近萬里路都在明軍控制下,可以得到有效的補給,而非州東部,是鄭和和劉百戶都去過的地方,也比較熟。
隨著岸邊歡聲雷動的呼喊聲,南美洲號帶著另三艘船慢慢離開港口,馳向東海。
南美洲號是洪熙朝最新式的福船,朱高煦登基之後,非常看重造船技術,還專門成立教育科技部,相關技術部門多次重組,集合了全國最頂級的造船工匠,接著又開設科技大學,鼓勵民間創新,用來重賞。
洪熙九年,科技部匠作局試航了空心船首橫帆船,空心船首是後世飛剪船的標誌,船體有小的幹舷,上層建築較少,保障船舶的穩定性,同時充分發揮帆的作用。
這種船在後世,因為船幾乎貼著水面航行,長寬比一般大於61其水下形狀設計成最小阻力休,以提高航速,但保持一定的橫向阻力剖面,導致水線特別優美,甚至在首部水線面有內凹,長長而尖削的曲線剪刀型首柱呈一種適合於賽跑的態勢,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進以減小波浪阻力,故曰飛剪。
但現在大明建造的只能算亞飛剪,還達不到後世的速度。
十九世紀巔峰期的飛剪船,航速達到每小時12-14節(約50裡左右),從歐洲橫穿大西洋只要十二天。
此時李國用的四艘船中,最小的四百料船蘇州號,就是他新買的亞飛剪船。
朝廷剛剛研發推廣,因載重量稍低,目前商人們還不是很看重,李國用卻買了一艘,當時是為了支援朝廷推廣,後來用了發現挺好的,又穩定速度又比較快。
他的船隊在順風時大概時速6節(22裡)左右,逆風時有時會降到3節甚至2節,平均下來,就算每小時10裡。
李國用前面走的非常順暢,一路過來全是明軍地盤,到處可以補給。
他二月初六出發,走走停停,前面船上姑娘都用不到,每次上岸後,請水手和夥計們輪流去當地紅樓玩。
四月初,經過一個多月,他的船隊來到馬六甲。
李國用以前跟著父親跑過多次南洋路線,還主要還是去交趾比較多,這是第一次來馬六甲。
當天船隊在馬六甲港登港,上去後李國用非常震驚。
沿岸百步外就是個集市,兩邊都是店鋪,明人,當地人,越人,洋人,各種膚色都有,其中明人還不少,而且相當明顯,凡明人開的店鋪,都在店鋪前成四十五度,豎有明朝龍旗,據說是皇帝親自設計。
這邊明人開店鋪有各種優惠,包括店租,稅率,因而鼓勵了不少明人不遠萬里來到馬六甲這邊。
像李國用知道的,就蘇州地區,在洪熙五年之後,就有大量商賈到馬六甲來開店,有的甚至舉家移民,朝廷更是特別照顧。
李國用讓劉百戶帶著眾人上岸休息,吃飯,他自己直接找到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