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總要做些錯事,皇帝才放心
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3章 總要做些錯事,皇帝才放心,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b><\/b>
洪熙十年五月,盛庸站在於闐(後世于田縣)古城牆上,眺望四周,入目一片荒蕪,只有諸多的斷壁殘垣似乎在提醒他,這裡也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
于闐(tián)國(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國,1006年被喀喇汗國吞併,逐漸***化,11世紀,在黑汗王朝的統治下,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
之後,從元朝到現在,于闐地區一直在東察合臺汗國的統治範圍內。
但東察合臺汗國的首都在亦裡八里(後世伊寧市),統治核心南到莎車地區,東到吐魯藩,于闐距離較遠,所以幾乎無人問津,也日漸荒涼。
盛庸率軍從一月底自沙州出發,前後走了四個多月,一百多天才到于闐。
按明軍每天六十到七十里的速度,都足以走到沙哈魯的首都喀布林。
但他們四個多月才走了兩千多里,平均每天二十里不到。
有部份原因是出了沙州之後,路就越來越難走,特別到于闐這邊,明初洪武時的使臣出使西域,總是先到哈實哈兒,再到于闐,因為于闐以東的道路,真不好走。
盛庸的第一波兵馬,帶著大量的大車,除了開拓路線,建築城市,還有負責修路的任務,所以朱高煦才允許他,一年或兩年到喀布林。
就是你盛庸不要急,在前面為後面的兵馬做好準備工作。
盛庸從沙州出來後,一路繼續掠奪,收集人口,一直往前行進了一千里後,才決定在若羌河邊建城,實在沒辦法,他現在是明白皇帝朱高煦和他出發前說的話了。
出了沙州後,經常幾十裡上百里無人煙,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水源地,和大批聚集的人口,朱高煦還好早有準備,過去五年一直在勘查地形,有資料提供給盛庸,盛庸最後決定在後世若羌縣的位置,若羌河邊建城。
這邊原來就有居民區,主要是東察合臺汗國的牧民,因為靠著若羌河,牧民比較多,而若羌河因流經若羌綠洲而得名。其位於後世若羌縣城西側,全長一百公里,即便到了後世,也是當地主要農業水資源之一。
盛庸在當地抓到了數千牧民,得到很多牛羊,還有上千畝糧田,他在牧民聚集處,籌建新城,同時到四周繼續抓人,通常有水源的地方,必然有很多牧民。
明軍沿著若羌河掃蕩,抓了不少。
但若羌城可不是現在建,盛庸只是指定了這個地點,明軍現在全力打造沙州和赤金城,等另兩城建好,或有足夠的人力,才會建造若羌城。
明軍抓到人後,留下一千明軍,和部份牧民,繼續在當地屯田,準備糧草。
其餘有三千多牧民被明軍帶著繼續往西,然後開始沿途修路。
等盛庸到了于闐,明軍只有四萬七千多人。
但帶了五千多抓來的人。
盛庸讓五千多人在於闐城重新屯田,修補古城,同時準備攻伐莎車之事。
莎車是東察合臺汗國統治的核心區,人口較多,可以補給。
當年沙哈魯西征,莎車的蒙古人紛紛逃向吐魯藩和亦裡八里,沙哈魯也沒空管他們,繼續西征。
東察合臺汗國沒有參與沙哈魯西征,並保持和明朝交好,歷史上,他們一直到1680年才滅亡,比明朝活的還長。
此時東察合臺汗國的可汗為馬哈麻汗,其在位期間,多次與明朝通商,尊明朝為宗主,每年進貢戰馬上千匹,相當給明朝面子。
可朱高煦才不管他,戰馬貢品照收,現在照打不誤,明軍數萬兵馬遠征,外面的人口和資源都是明軍急需。
“我軍還有多少糧?”盛庸一邊看地圖,一邊問人。
身邊立刻有人回道“還有約一萬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