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意料之內的驚喜
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9章 意料之內的驚喜,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甘蔗在宋代時已經非常流行,江南和沿海各省都有種植,南宋甚至為蔗糖生產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而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生前一直未攻克的釣魚城——梓州,是南宋重要的蔗糖產地,也是冰糖的發明人鄒和尚出家的地方。
同時期的中南半島和南洋各地如真臘、占城、三佛齊、蘇吉丹也普遍種甘蔗製糖,在8到10世紀甘蔗的種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伊比利亞半島等地。
忽必烈滅亡南宋後,特別設立“舍兒別赤”一職來保證宮廷的蔗糖的供應,以管理“舍兒別”(糖漿)的生產。忽必烈還保留了南宋的砂糖局,並任命回教富商充當負責人,結果糖價比宋朝高漲了十幾倍。
公元1331年,元朝的統治出現了問題。雲南的諸王禿堅就自立為雲南王,大涼山一帶的彝族人也揭竿而起。面對這種局面,元朝四川方面除了派出各路人馬鎮壓外,還特意下令敘州駐軍搶割彝族人的甘蔗,並令成都的290名冰糖戶駐防敘州(今四川宜賓)。
可見當時元朝對甘蔗極為重視。
進入明初後,大明的產要主糖區在福建交通便利的泉州和漳州,還有廣東珠三角地區,當時號稱佔據天下糖產量的十分之九。
到清朝後,才在四川、雲南發展出重要的產糖區。
事實上,兩廣和福建,也是最適合種植甘蔗的地方。
此時朱高煦叫出沈濟,沈濟道,他們漢王府新成立的製糖局,會專門派人到三衛所在的地方,劃地種植甘蔗,全程技術支援,他們採用的技術,是元朝時編制的《農桑輯要》中的技術,加上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木碳澄清蔗汁法,可以說是現在最先進的技術。
種甘蔗制糧的難點是澄清蔗汁,元朝時是用密筐和布袋來澄清,但這種過濾形式至多隻能取出臼杵式取汁的較大纖維和杆,卻不可能除去在煮汁過程中方能燃燒的白蛋白和樹脂。
沈濟的先人又想到了木碳澄清法,這在十四世紀後,才有埃及的工匠發明。
沈濟說完後,三護的指揮使陳文、韋達、李賢紛紛表示全力支援,因為大夥都知道糖在這會是僅次於鹽的必需品,並且是最賺錢的生意之一。
三護衛每護衛五千六百人,加上家屬都是一萬多人,朱高煦要兩千戶種田,三千戶弄糖,大力發展經濟作物。
但是他首要保證的,還是糧食產量,更言正軍全力訓練,家屬和軍餘負責種田和製糖,人手不夠,租附近農戶。
他有一百萬畝親王田,除了軍屯的,還有大量的佃戶。
三衛佔了大概十五萬畝,另有八十五萬畝,有部份在昆明附近,算是上好的糧田,還有部分分別在楚雄和曲靖,但還有一半左右,根本是朱棣的空頭支票,要讓他的護衛隊自己開墾出來。
朱高煦當天議事談了很多,主要是正軍的訓練,將進行分級逐步推廣的模式,進行佇列式,全天式,每七天休息一天。
佃戶將和在北平一樣,分永業田到戶,以募為軍用。
但他現在不能公然募兵,以種甘蔗的名義,從佃戶中徵招一萬精壯,在種甘蔗的閒時,進行相關訓練。
為防人刺探,根據雲南的地形,朱高煦在文官的建議下,選取了新平縣,廣南府、雲州三地。
這三地距離昆明有點遠,且四周山區居多,中間又有平原。
朱高煦將徵招一萬多戶佃戶,將佃戶中精壯抽調這三地,圍地種甘蔗,其中每個地方,還要有一千戶三護衛軍戶跟隨。
陳文聞言就問,鄭祥不是說三護衛要遷到騰衝等地?
朱高煦道:“不管他,鄭祥還敢到衛所裡數人頭不成?你們每護衛少一千戶,他也不會知道。”
三護衛各有五千多戶,每護衛少一千戶,基本是看不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