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誰是天命所歸?
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9章 誰是天命所歸?,大明:我與朱棣爭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盛庸原本正和瞿能在一起,他們兩人關係不錯,相互知道對方有點本事,都很敬重對方。
此時看著諸多中層軍將眾星拱月般圍在李景隆身邊,盛庸眼珠也盤轉起來。
盛庸和瞿能一樣,燕王起兵之前,皆是都指揮使,瞿能幹了十六年,盛庸也差不多幹了十年。
兩人就在這位置上不能動,因為他們不是勳貴之後。
所以在大明朝,像他們這樣能幹到都指揮使(其實還仗著父蔭)已經算是頂天,能署個都督僉事,更是朝廷的恩賜。
再想更近一步,要麼立下潑天的大功,要麼跟對老闆。
現在老闆李景隆就在眼前。
那些中層軍將大概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拼命的圍著李景隆獻殷勤,討好他,大夥都指望將來李景隆報功的時候,能添上自己的大名。
盛庸其實也很想這麼幹,但實在拉不下臉。
尤其瞿能和平安還在邊上的時候。
此時他不著痕跡的把馬往李景隆那邊移了移,距離李景隆更近了點,但前面人實在太多,他也擠不進去,想了想後,只能又回來點,低頭小聲問身後的瞿能:“瞿將軍怎麼看,馬上要看到北平城了。”
瞿能好像心事重重的樣子,第一遍都沒聽清楚,等盛庸奇怪的問第二遍,他才抬頭:“啊。”
瞿能聽明白盛庸的話,左右看看,便道:“北平城守軍有限,燕王又把精銳帶走,如果咱們不犯錯,必然能破城。”
“我也是這麼想的。”盛庸點頭贊同,但是,他深深的看向瞿能,兩人同時又看向李景隆,估計心中這會都在大罵,可讓李景隆這sb指揮,那就不好說了。
當然他們未必會罵sb這兩個字,但估計就差不多意思。
十月五日,南軍五十萬大軍來到北平城下,立馬把北平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各軍大營連綿幾十裡,各衛軍旗鋪天蓋地,好不壯觀。
李景隆信心十足,也不著急,當天還以築營為由,休整了一天,到第二天一大早,慢悠悠吃過早飯後,才準備下令攻城。
現場諸將俱是臉色大變,攻啥城呢?攻啥城呢?雲梯呢?布袋呢?火炮還在從真定運過來的路上呢。
郭英當場就提出異議。
他說北平是元大都,原本城高牆厚,後來徐大將軍(徐達)駐守這裡,為了防止元人反撲,又進行了改進,徐達廢棄了元大都北城牆,在南面另築新城牆。
經過改造的北平城整體雖然比大都時期的面積要小,但城牆的防禦力卻大大增加。
城外的護城河更是挖到最淺2.8米,最深的地方甚至達到50多米(不知真假),連線多條河流(包括城外的玉河)。
另外,除了城牆加固、護城河加深以外,北平城內部的甕城也進行了改進。
郭英說要立馬去四周砍伐準備攻城器具,再準備填坑的物具,同時可以等真定城的火炮過來。
李景隆當時聽的臉色通紅,又羞又怒,但又不好發作。
他憋了幾息之後,終於陰沉著臉道:“郭老將軍說的正合本帥之意,此事就交給老將軍負責,三天之內,要造出雲梯一千架,有沒有問題?”
他也不說軍法伺侯,只問有沒有問題。
郭英也知道他故意為難,但沒有猶豫:“老夫領命。”
平安一看這傢伙不靠譜,連怎麼攻城都不知道,趕緊道:“曹國公,俺想帶著精銳騎兵四處遊蕩,一來防止燕逆回軍,二來伺機接應。”
李景隆早把平安記在小本子上,上次就一口一個曹國公,不尊重領導。
他馬上沉下臉來:“平將軍為國效忠,請戰心切,本帥能體諒,但本帥自有安排。”
“陳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