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2章 氦氣輪機,工業霸主,齊橙,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軍工技術民用化,從民用市場上獲得回報,再反饋給軍工科研,形成一個良姓迴圈。這是小林你十多年前跟我說過的思路,如今看來,你實踐得非常不錯啊。”劉向海笑呵呵地對林振華說道。
林振華道:“科技是一定要轉化為生產力的,如果科技成果只限於實驗室,或者只限於軍工領域,最終肯定難以為繼。前蘇聯的軍工科技不可謂不強大,但最終卻垮臺了,這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鑑啊。”
“說得好。”劉向海道,“還在豐華的時候,我就特別佩服你的經營頭腦。說真的,那時候我還真有點替你可惜,覺得像你這樣有能力的人,應當專心去搞科研,成天跑來跑去地忙著掙錢,是對人才的浪費啊。”
林振華感慨道:“其實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啊,我其實並不是一個擅長於搞經營的人,我的理想和你老劉一樣,也是坐在實驗室裡搞點研究。誰知道,陰差陽錯地,就成了個企業家了。”
如果沒有穿越這回事,林振華作為華青大學的研究生畢業,最可能的發展方向就是成為一名工程師,潛心於科研工作。但穿越改變了他的人生選擇,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那種社會背景下,中國最需要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企業家。林振華也算是順應時代,脫穎而出,一手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漢華重工。
世上因此而少了一位卓越的工程師,但因為漢華的崛起而呼喚出來的工程師,又豈止千人?劉向海、張逸華、韋東齊、賀誠山、衛景文等等,甚至於林芳華、江傑、苗小瓊這些下一代的科技精英,都因林振華的存在而擁有了一片寬闊的舞臺,得以施展自己的身手。從這個意義上說,林振華的所作所為,對於科技的推動,遠遠超過了他自己去擔任一名工程師的效果。
“走吧,我帶你去看看我們的新航母。”劉向海興致勃勃地對林振華說道。
按照中[***]工一向的傳統,新裝備的研發和建造,一向是能保密就保密的。儘管外界對於新型號航母的猜測已經鋪天蓋地,但迄今為止,誰也拿不到一份有關新航母的確切資料。這也就是林振華這樣級別的人,換成其他人,劉向海慢說帶他去看航母,就是提及航母二字,都要惜字如金的。
由一位警衛戰士帶路,林振華和劉向海兩個人徒步走進了位於船廠軍品港區一角的航母車間。這是一座碩大無朋的車間,長達500多米,寬150米,高度則達到了近80米,相當於20多層樓高。饒是如此,一艘10萬噸級航母的骨架,以及吊車、腳手架之類的東西,還是把整個車間都塞得滿滿當當的。
在林振華他們走進車間的一路上,不時有技術人員和工人走上前來向劉向海敬禮,間或還有幾個人站住身親親熱熱地招呼著“林總”,林振華叫不出這些人的名字,但也知道,他們都是被劉向海借來的漢華職工。航母的建造需要涉及到無數個工種,軍方採取的是群英會的方式,從各家企業抽調優秀工人和技術員前來協助,這些人都與軍方簽署了保密協議,保證不把自己看到的一切洩露出去。
“小林,看看,這就是咱們正在建造的10萬噸級航母。”劉向海指著位於車間中間的那個龐然大物對林振華說道。
“的確是夠震撼的!”林振華感慨道,隨後又挑三揀四地評論著,“這好像還光有一個骨頭架子,皮和肉都還沒貼上去吧?我說老劉,你們軍方做事情,也太慢了點吧?”
眼前這艘航母,的確還只有一堆骨架,船體的鋼板、甲板、艦橋等還不存在。林振華不懂造船,也看不出其中的奧妙,不過,光從這個骨架來看,也已經讓人覺得頭暈目眩了。
劉向海道:“還早呢,我們預定的下水時間是08年,離現在還有6年的時間。目前能夠把結構確定下來,已經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了,這意味著各種裝置的空間和位置已經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