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章 嶺道荊棘,山河英雄志,更俗,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溯江水而上,進入位於荊北北部的彭蠡湖,然而沿餘水、章水等水系也可以進入荊郡腹地。
江寧水營在蕪州集結,戰艦如雲停在江上,帆檣蔽曰。
江寧以西,低矮的丘陵斷續不絕,過歷陽,在彭澤府的東部,地勢陡然險峻起來,荊山橫亙千里,從江水之涯拔起千仞,迤邐南去,一直延伸到臨川府的腹地,山脈餘勢直與橫亙在南寧北部的騎田嶺相接。在荊南臨川府的東部,與清江行轅之間又隔著巍峨的懷玉山。
武陵山、懷玉山、庾城嶺、騎田嶺四座巨大的山系從東南西北四方會於大餘。大餘雖是四山所會,然而地貌卻不獨屬於一山,以致山陵相疊,澗壑相接,地表支離破碎,千萬年來,風雨蝕之,使得陵崩谷填,雖然無數奇峰兀立,但是山與山之間,卻多是狹長的石土相填的壩子,也有四山流水匯聚的山陵相圍的大湖。
數里、十數里的平壩相接,在四山相會之所,在大餘境內形成曲折數百里的庚城嶺道。
庾城嶺道北與清江、餘水相接,南面又與南寧境內的溱水相通,是南寧與荊越相接的最重要的陸路通道。
臨川府境內山巒擁塞,林密壑深,略無平地。
餘水源出大餘北部的山地,曲折流經懷玉山西麓的山澗谷壑,過臨川邑時,穿過荊山中段的深峽,曲折向北,匯入彭蠡湖。
清江則透過懷玉山之間的孔道與荊南臨川府相接。
兩百餘年來,三苗族人逐漸控制包括萌渚嶺、騎田嶺、庾城嶺在內的寬及數千裡的險峻山地。三苗為了抵抗來自中州世家的迫害,封鎖住騎田嶺、萌渚嶺、庾城嶺與荊郡相接的道路,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庾城嶺道。
兩百餘年來,世人差不多要忘卻這條曾經商埠店鋪相接、行旅車馬不絕的重要陸路通道。
昭武帝徵南寧,在灕湘同源之地始安邑修靈渠,使灕水、湘水相通,使南寧與南平相接;又在大餘徵十萬夷人,闢庾城嶺道。
昭武帝兵出兩路,挺進南寧腹地,夾擊樂安,滅大越國,立南寧郡。
為了加強對南寧的控制,舊朝陸續在騎田嶺中開避了幾條嶺道,然而重要姓都及不上靈渠與庾城嶺道。
曹散分開沒膝的雜草,垂頭凝視,承載數百年沉重歲月的古道只剩下碎石遺蹟,偶爾能看見整塊的長條麻石,麻石暗褐,似乎還沉積著數百年前的血跡。
宜觀遠、越世衡、狄復抬眼望著遠處秀立的群峰,數以十萬計的三苗族人,正從深山密林中往此處聚集。
宜觀遠朗聲說道:“為兵戈故,昭武帝開庾城嶺道,百夷、大越逢其難,百萬眾橫頸屠刀之下,慘絕人寰。重開庾城嶺道,需刻碑誌舊事,立於道旁,以鑑來者。”
越世衡說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南寧絕道於中州之外久矣,重開庾城嶺道,使南寧復歸中州,當屬百年盛事,世衡能逢其事,幸甚。”
江寧重開庾城嶺道,置嶺道六縣,以大餘府轄之,將有二十餘萬苗人從庾城嶺、騎田嶺的深谷大壑裡移居此地。三苗據地雖廣,然而都是崇山峻嶺,生存惟艱,此次將二十餘萬族移居大餘,將從嶺道獲利供養,將極大的緩解生存壓力。
南閩之戰的後期,狄復得苗王劉觀武堂授令,率領五百秘營將士密附江寧,參與之後的靖海、歷陽、越郡諸戰。此番狄復受命率領秘營將士返*地,編六營衛戍軍,鎮守大餘。
此時已是清江衛戍校尉將軍的狄復甲刀相隨,鱗甲之外,穿著褐色的短襟布衫。狄復年過四旬,臉上多風霜色,目光堅毅而銳利。
曹散直起身子,說道:“苗夷生活惟艱,乃是嶺道堵絕,山中之貨產不能出山,亦不易得山外之鹽糧。庾城嶺道相接清江與南寧,待平荊郡,商旅不絕,沿道商埠相接,大餘便成了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