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圍堰填海,山河英雄志,更俗,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坐席撤掉,與靜海眾人一齊站在堂上,地方才顯得寬敞些。
鍾籍指著狄義達說道:“狄義達,祖籍廣陵,現任靜海支度錄事,擅錢糧支度,三水圍堰填海,不用靜海府倉出粟,其謀算之功,尚有長平倉表待進,問詩書卻不及鄉野村老。”
徐汝愚見狄義達年近三旬,微須紅面,棕色長袍上濺有幾點泥印,問道:“填海之事,我略有聽說,卻不知其詳情,望狄先生不吝賜教。”
狄義達初入堂中之時,心湖如遭風襲,波瀾洶湧,這時迎上徐汝愚清亮的眸子,倒不覺有多麼驚慌,排開眾人,站到諸公面前,說道:“三水、靜海未成陸之前,延陵、青埔兩地低陷,海潮湧來,常浸灌百里,築攔潮堰,百里之地無虞海潮侵襲,又得萬傾良田。三水、置海漸成陸,大潮都讓沙洲擋住,青埔、延陵處的攔潮堤漸廢,下民因攔潮堤得田所想,上表鍾大人,在三水與海陵之間圍堰,將堰中海水排盡,使三水與海陵陸接,又能得萬頃良田,以造得之田酬工,故不需府倉出粟。此時四道圍堰尚未合龍,但是此處海潮以春未最洶湧,我陪鍾籍從圍堰過來,待到秋後合龍,應無礙。並且原攔潮堤下十萬畝田,已能耕種。”
徐汝愚點點頭,說道:“舊朝時,李君度出吳州,築圍堰填震旦湖,得良田萬頃,一時傳為佳政,其後歷任吳州都尉,都以圍湖造田取政績,使震旦湖收縮近三分之一許。震旦湖雖有八萬頃,但是震旦湖勾通越郡大小水系,與江水連,顧長淮曾與我言,填湖太甚,則憂水患至,填湖得田,雖能增地產,然而一場水患將衝潰所得,不可為也。填海卻無此慮,可謂佳法。”
鍾籍說道:“三水築圍堰,靜海與延陵之間北湧的江水流速漸緩,利沉沙,可促使其地成陸。”
徐汝愚對境內地貌知之甚詳,知道三水與海陵之間的圍堰只需築六里,而靜海與延陵之間則是二十里的海域,海潮洶湧時,那裡灌入海水,到秋冬之際,海水退去,江水便從那裡分流。因問道:“如果在靜海與三水之間築圍堰,所耗幾許?”
鍾籍望了狄義達一眼,示意由他來稟呈。
狄義達心裡感激,微微頷首,說道:“三水圍堰明年就見成效,造田所得,撥半數用於靜海圍堰,不需另出,五年便能自足,略有贏餘輸供倉廩,十年拓地萬頃,東海不患飢。”
徐汝愚望了梅鐵蕊一眼,說道:“鐵蕊以為如何?”
梅鐵蕊說道:“三水圍堰若能競功,靜海也可圍堰,不過尚需輸流民十萬眾。”
北地戰亂,流民南涌已成定局,到時自然不缺十萬流民役工。徐汝愚點點頭,說道:“鐵蕊行事向來穩妥,那便看明年三水圍堰功效再定,長平倉又是何事?”
狄義達從袖中掏出一封書策,舉至眉心,鄭蒼紫取來遞給徐汝愚。徐汝愚翻開粗略看了一遍,望了狄義達一眼,不動聲色的將書策放在奏案上,只說了聲“知道了“,便讓鍾籍介紹靜海其他察興的賢才。
狄義達一臉失望的退到一旁。
鍾籍出領靜海府,隸屬政事堂,手中已無兵權,心裡沒有顧忌,遇到佳才,便延為幕僚,授實事,若有實績,便薦實職,這兩年來,靜海府雖然是新闢之地,所舉薦的人才卻不少於其他府縣。此次濟濟一堂,皆有專才。直到夜間宴畢,眾人才散去。
徐汝愚等人停在三水縣衙,隨行護衛除了五百騎營精衛之外,還有李印率領的三千水營將士。鍾籍與梅鐵蕊在前衙說話,到半夜正欲告辭離開,內宅出來一名近衛,將梅鐵蕊、鍾籍一道請進去。內宅堂室裡,徐汝愚手握書卷,正就著燭火研讀,許伯英、屠文雍、李印待立一側,鍾籍走進屋子,卻見徐汝愚手中握著的正是狄義達所進獻的《長平倉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