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一章 以戰養戰,化工大唐,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是竭澤而漁。大唐不是,大唐是仁義之邦,不僅能破壞,更善於建設。朕決定,打下這些地方後,一定要治理好,要讓這裡的百姓過上安生日子,他們才不會反抗大唐,才會真心擁護大唐。”
老百姓的要求不高,只有那麼一點點,給他一個穩定安生的日子就行了。要是唐朝象阿提拉那般不顧一切的破壞,不可能得到這裡的民心,此次西征就算成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只有治理好了,得到這裡的民心,才能長久紮根。
姚崇大是贊成這話:“皇上所言極是有理!大唐不僅沒有奴僕,更善於建設,這也是大唐的優勢,也要利用好。”
唐朝的社會制度是封建制度,比起奴僕制度要先進得比。更在於,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文明史,積澱的文明極為燦爛,建設家園是華夏的拿手好戲。再加上李隆基這個明君,在大食推行一套類似於唐朝的制度不是不可能,是很有可能。
陳晚榮大是振奮道:“皇上,除非萬不得已,我們不得搞破壞,要儘可能多的建設。只有建設好了,百姓才會擁戴大唐。我們還是要收稅,要不然,我們幾十萬大軍沒法過日子。不過,收稅儘可能輕。”
宋璟的聲音有些高:“自古以來,苛捐重稅最是亂政,往往激起百姓揭竿而起,輕徭薄賦才是根本。”
輕徭薄賦固然沒錯,不過,那也要有個限度,就是不能讓大唐倒帖。不僅不能倒帖,還要讓大唐更加強盛,擁有更多的財富。只有這樣,唐朝才能保證威懾力。
李隆基的興致更高,笑道:“陳晚榮說得沒錯,這一仗大唐不能背上過重的負擔,儘可能把負擔向這裡轉嫁。朕已經命哥舒翰囤積糧草,以備援軍之用,要是朕沒有料錯,我們現在過去的軍隊不必再帶上很多糧草,人過去就行了。”
他是富有遠見卓識的人,陳晚榮他們大是佩服,齊聲道:“皇上聖明!”
李隆基擺擺手道:“說到底,就是要在西域有一個得力的人,要能把這裡治理好。你們說,派誰去好呢?”
陳晚榮把姚崇和宋璟一打量,心裡暗想:“說到治理西域,非他二人莫屬。不過,朝中多事,二人一時也抽不開身。”陡的想起一個人道:“皇上,吐蕃局勢日趨穩定,張大人可以去西域。”
張說治理吐蕃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這一建議非常合理。即使天生就看張說不順眼的姚崇也是沒二話:“他去自然是好,不過,這次不能再派他去了,應該別挑一人方是上策。”
“姚崇,你舉薦一個!”李隆基饒有興致的看著他。
姚崇想了想道:“張說在吐蕃固然成功,卻不能去西域,應該調他入朝。此事,還是宋大人去更合適。”
此去大食之地,不用想都知道萬分辛苦,會忙得沒有時間睡覺。不過,這也是人生的一個機會,展現才幹的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宋璟不由得眼裡閃著熱切之光,很是希冀的看著李隆基。
李隆基不置可否,接著道:“幾十萬軍隊西進,需要的補給很多,非能人不能辦到。宋璟去,的確是合適。不過,朕還在想,軍隊需要的不僅僅是糧草,被服,還要有兵器。這些,也要在西域製造。要是不在西域製造,光是兵器的運輸就會讓天下囂囂,不得不如此。因而,這個人最好懂得兵器製造,有些巧思為宜。”
姚崇和宋璟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陳晚榮身上,照李隆基的說法,這個人非陳晚榮莫屬了。要是誰對兵器製造最有辦法,肯定是陳晚榮了,他管著軍器監,軍器監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陳晚榮忙道:“皇上,不管是誰去西域,臣願意盡心盡力的輔助。臣不會治理不是?”
李隆基搖頭道:“不會治理,難道就不能學?”
陳晚榮更加不敢領受了:“皇上,即使要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