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六章 國子監(下),化工大唐,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怎麼了,陳兄?你也為我擔心了?”高漸輕笑一聲,不以為意:“只要不擔誤了功課,就是學再多的雜學也沒關係。”
唐朝國子監在教學內容和課目的設定上並沒有規定死,更不會進行填鴨式的教育,而是有很大的靈活性,給生員以很大的選擇性,生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修。
儒經分為大中小三類,大經為《禮記》、《春秋左傳》,中經為《詩經》、《周禮》、《儀禮》,小經為《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生員可以按照標準,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學習,要是選擇“二經”的話,必須是一大經和一中經或者小經;選“三經”的話,就是大中小必選一經;選“五經”的話大經必須全修,其餘各選至少一經學習。
《孝經》和《論語》是必修課,不論經學,還是書學、算學,只要是國子監生員都必須學習,沒二話。
給予生員足夠的自主權,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很嚴格的規定,學習經學有年限規定,《論語》、《孝經》為一年。
同時,還有很嚴格的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唐朝的考試分旬考、歲考、畢業考。旬考就是十天一考,主要測試十天內教授的知識,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小測驗,三分為通曉,兩分為及格,一分不及格,要受處罰。歲考就是考核一年內所學的知識,學經學的話考經義十條,通八條為上等,通六條為中等,通五條為下等。下等為不及格,須重習(也就是留級),重習歲考仍不及格,勒令補習,仍不及格者,不好意思只能退學了。
畢業考由博士出題,國子監祭酒親自監考,合格者可以應省試或禮部試,就有中舉的機會,一旦中舉就是朝廷的“棟樑之材”。如果無意於官途,只想做一學者,合格者仍可以再學習,四門學生可入太學,太學可入國子學。
唐朝國子監的管理方式和現代大學極為類似,讓人驚歎。當然,陳晚榮不知道這些,徒自為高漸擔心。
唐太宗時期極為重視儒學教育,儒家之學盛極一時。經過高宗和武則天后,儒學漸衰,出現了“生徒不復以經學為意”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的影響力,為雜學、格物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是以務雜學者漸多。
陳晚榮真想不到唐朝竟有如此務實的教育,比起明清時期專務“八股文”好到天上去了。開明的學風,培養出了很多能務實的人才,也許這是唐朝能夠強盛的重要原困。
打從心裡喜歡高漸,陳晚榮在感嘆之餘調侃道:“你就不怕貪多嚼不爛,貽人笑柄?”
高漸不以為意,笑道:“陳兄有所不知,就算是博士授課有不妥之處也可以提出,不必以博士之說為準,博士不僅不怪罪,還很鼓勵。如我者,不會給人笑話,知者只會教誨我。”
唐朝的博士主要負責教授生員知識,相當於現代大學的教授,只是他們的影響力比起教授大得多,他們可以見皇帝,必要時皇帝會召見他們商議國政。可以說博生是國子監的權威,德高望重,他們犯了錯生員可以糾正,如此學風比起現代大校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陳晚榮再次擊節讚歎:“真是想不到!”
明清時期的讀書人一言不合就相互攻訐,說什麼“道不同不相為謀”,給對手扣上
“不合聖人之道”、“不重先聖之說”這樣的大帽子,甚至而引起黨爭,禍國殃民。唐朝學風如此之好,要陳晚榮不感嘆都不行。
“陳兄第一次來,我們得好好盤桓,我正有好多不解之處要向你請教。”高漸真是個好學生,準備粘上陳晚榮了。
他喜歡自然科學,給他講解倒沒問題,只是現在不行,陳再榮報備這事得先辦,陳晚榮笑著婉拒道:“高兄的盛情我心感,只是我弟弟要去報備,時間不等人,先告辭了。”
“可是來應試的?”高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