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帶酒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7章 最佳‘陪練’(一),災變之超能覺醒,刀鋒帶酒香,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次倒是沒讓華辛佑費事,當他轉到明樓北面的時候,就在一米多高的青白色牆基上看到了x形標記。
不知道基地的人,把記號畫在這麼低的位置,是怕和上邊橘紅色的牆面,太靠色(讀shai)不好辨認,還是為了保護文物。
華辛佑搖了搖頭,不管基地的人是怎麼想的,都和他沒關係,他現在該考慮的,是如何找到被藏在這裡的那枚信物。
有了前邊的幾次經歷,華辛佑現在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找標記易,找信物難。
如果把華辛佑所用的時間區分開來,那他用在趕路和對付巨蟲上的時間,頂多不到三成,而剩下的七成,則全都用在了尋找信物上。
之所以會用這麼多時間,是因為難點有兩個,一個是找,一個是拿,找信物自不必多說,肯定是很難,而有時候就算找到了,可要想把信物真正拿到手裡也同樣不容易。
就拿華辛佑的第三枚信物來說,也不知道是哪個缺德玩意,竟然把信物埋到地下一米多深,要不是在那枚金屬幣上還綁著一根細細的紅線作為指引,他當時都得以為自己挖錯了地方。
因此在看到標記時,華辛佑並沒有露出什麼喜意,畢竟更難的還在後邊。
可是就當華辛佑準備根據標記,開始動手尋找信物時,他的身體突然一僵,隨即倏地轉身看向後方。
在明樓的後邊,與明樓相隔十幾米寬的月牙城,是一座圓形的大山包,清太祖的骨灰,就被安葬在山包下邊的地宮裡。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由於滿族早期的喪葬習俗為火葬,皇帝也不例外,所以清朝的前三位皇帝,都是實行的火葬。
這種情況一直到康熙皇帝時期,隨著戰事漸息,國家慢慢安定下來,滿族人也已經從部落制轉變到城市定居生活,並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受漢民族喪葬習俗的影響,滿人也認為他們以前焚化屍骨的火葬行為屬於不孝,應該保留先人遺體的完整性。
因此從康熙皇帝開始,帝后和一些王公就不再選擇火葬,而是改為了土葬。
等到乾隆皇帝時,更是將土葬作為國法進行了頒佈。
言歸正傳,這座大山包,其實就相當於普通老百姓的墳包,不過皇帝的墳,肯定不能那麼叫,而是稱其為‘寶頂’。
此時從寶頂的背後,正有一隻‘怪物’探出頭來。
怪物的頭部,呈扁平狀,前端有兩根比成年人大腿都要粗的觸鬚,在頭的下邊,還有兩個碩大猙獰的顎牙。
隨著那怪物逐漸顯露出身形,華辛佑也認出來,這竟是一隻超巨型的蜈蚣。
雖然這隻蜈蚣還沒有露出全貌,但以華辛佑的目測,這隻蜈蚣的體型,絕對比他之前在橋上看到那隻紅頭蜈蚣大了兩倍以上。
也就是說,這隻蜈蚣的體長起碼得超過二十米長。
這麼巨大的體型,難怪會讓華辛佑有種面對科幻怪物的既視感。
另外和橋上那隻紅頭黑背顏色鮮明的蜈蚣不同的是,這隻蜈蚣全身都是呈現出一種深紅色。
如果換成以前,華辛佑還真不清楚這是什麼品種的蜈蚣,但是經過特訓營的學習,現在的他,一眼就能辨認出,這隻蜈蚣的本體,應該就是一種‘紅龍蜈蚣’。
就算在過去,紅龍蜈蚣那也是全世界都知名的巨型蜈蚣之一,成蟲體長普遍都能達到二十公分左右。
這樣看來,按照災變的催生規律,面前的這隻紅龍蜈蚣能長得這麼巨大,倒也不奇怪。
不過有一點讓華辛佑不太理解,那就是紅龍蜈蚣應該分佈在華國南部的南粵和西粵一帶,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而且更讓華辛佑驚奇且憤怒的是,這個傢伙竟然是從寶頂裡鑽出來。
在華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