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尚花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卷 飛龍在天第七十七章 無中生有,大宋的天空,墨尚花開,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改寫了大周曆史,從一對孤兒寡母的手中奪取了江山,。

他背棄大哥柴榮的臨終囑託篡奪後周社稷是不爭的事實。趙匡胤一直擔心他死後,有人也會效仿他再來個黃袍加身。

再加上杜太后去世時,大宋才剛剛建國,四周強敵林立,尚未實現國家統一,國家稍有不慎就會面臨覆滅的危險。與其讓一個乳臭未乾、未識兵戈的小孩登上帝位不如讓他更為老練的叔叔作為皇位繼承人更好,杜太后對於自己的孫子顯然是沒有信心的。為了江山社稷的長遠,杜太后有著超過常人的政治智慧,她相信“國賴長君”,讓宋太祖傳位給趙光義,她或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也只是後人的猜測,畢竟沒有人親眼見過,連趙光義都沒見過。這不是哥德巴赫猜想,猜測是很難站住腳的,達爾文猜測人士從猿猴演變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猜測基本上是胡說八道。

如果“金匱之盟”實有,要知道,趙匡胤是開國之君,那一年他才三十四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的二兒子趙德昭已經十一歲,那是孝惠皇后賀金蟬生的,不可能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匡胤英明神武,所有的事情都考慮得頭頭是道,滴水不漏,在傳位這件事上,他更不可能有得半點的馬虎大意。

因此,從古到今,在假設“金匱之盟”可能存在的前提下,更多的人支援“三傳論”。

在司馬光《涑水記聞》、王禹偁《建隆遺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著中對於“獨傳約”和“三傳論”,這兩種說法都有大致類似的記載:“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大家都明白:趙匡胤去世時,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趙匡胤二十六歲時,已經做到開封府馬直軍指揮使,開始掌管禁軍了。

趙匡胤雖然沒有明確立趙德昭為太子,從對趙德昭的歷練和培養上,他的職位後來已經位列宰相之上,種種跡象表明,趙德昭是他內定的接班人。

也就是說,很多學者,只是記述了“金匱之盟”這件事,言外之意是:金匱之盟是他宋太宗趙光義和趙普共同炮製出來的,為趙光義篡位扯的一張“遮羞布”,如此而已。事實上,趙光義繼位後,趙普迫於壓力,預設有這麼一說,也未可知。這種模稜兩可的處理方式,成了趙光義留下的傳統,趙構不是也給岳飛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嗎。_o_m

得到潘美的奏報,第二天,趙匡胤就在王繼恩、潘美、薛居正的陪同下到趙光義的府上視察了一回。與其說是兄弟之間的走動,不如說是尋找線索和施壓。

見到趙光義,趙匡胤笑道:“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望之也是太平天子。”

趙光義趕緊施禮道:“臣見駕!‘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臣能做個太平王爺,已經是蒙祖上大恩,蒙陛下福廕,太平天子,臣不敢奢求,也從未作此想,陛下切不可開如此玩笑,臣誠惶誠恐。”

趙匡胤哈哈大笑,趙光義脊背直冒冷汗。眾人延至逍遙亭落座,煮茶聽曲品嚐細點,說笑一陣子,太監王繼恩上前奏報,行營先鋒使曹翰,東林寺鐵羅漢像已到京城。趙匡胤起身,王繼恩朗聲宣道:“聖上起駕回宮!”

趙光義將趙匡胤一行送至門外,內襟後背已然溼透。

一條魚引發的屠城

與其忍辱生,毋寧報國死。

開寶八年(975)十一月底,宋軍攻佔南唐都城金陵後,曹彬令後主李煜作書曉諭江南諸城守將,讓他們繳械歸順大宋。江州(今江西九江)指揮使胡德、牙將宋德明不願降宋,趙匡胤命曹翰率兵攻打江州城。

江州背靠長江,斜倚大山,城池險固。自開寶八年(975)十二月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進擊的大明鐵騎

省墨

幹宋

任鳥飛

我生活在初唐

江中小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