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尚花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卷 飛龍在天第七十六章 暗流湧動,大宋的天空,墨尚花開,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光義,經過多年的經營,如今早已樹大根深,枝繁葉茂。與朝中諸多高階將領過從甚密,一批
大臣依附於他,汴都已經讓他經營得水洩不通,若他振臂一呼,文武百官必定響應,這是必然的,自己當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不就是這麼來的嗎!
為了京師的防禦安全,趙匡胤正好有遷都的打算,若能借遷都的機會,增加一些新人,調動官員崗位,可以順便剪除趙光義的羽翼,摧毀趙光義的內部防線,為太子繼位掃清障礙,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政權危機。
深思熟慮之後,趙匡胤當即決定:他要遷都洛陽,並打算就此留在洛陽。他第一個想要商量的人就是趙普。
趙普覲見,聽完趙匡胤的決議,趙普舉雙手雙腳贊同,“遷都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很多王朝都這樣做過,比如西周時期,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今西安)遷都洛邑;隋煬帝楊廣從大興(今西安)遷都洛陽;女皇武則天從長安遷都洛陽;後晉皇帝石敬瑭也遷都了,不過他是把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開封,結果,石重貴被大遼掠至北國,到死沒回來。”趙普跪倒向皇上第一個表示祝賀。
山河在德不在險
聽到皇上要遷都的訊息,晉王趙光義心裡著實一驚,大宋這些官員們也不樂意了。
文武百官大多已經在開封買田置地,安家落戶,要遷都,他們就要跟著搬家,還要賣地買地,又要有很大的開銷,因此,考慮到個人利益得失,很多人打心眼裡不想遷都。
起居郎李符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上書“陳八難”,言道:“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此論一出,群臣附和。
都指揮使李懷忠也向太祖進言:“東京地處水運交通樞紐,惠民河、廣濟河、汴河等相交於此處,同時淮河又與汴河相交,漕運可謂四通八達,每年運輸糧食幾百萬斛,京師全依靠這條水路得以補給,陛下若要遷都洛陽,將從何處獲得糧食況且國庫、禁軍都在東京,根基牢固,不可動搖。”
趙匡胤道:“我之所以想遷都,並沒有別的意思,遷到洛陽只是第一次,第二步是要往長安遷,長安居關中之地,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一旦東方出現變亂,便可以坐鎮長安,進可攻,退可守。”太祖的態度很明確,遷都洛陽是大事,其餘的都是小事。
趙匡胤預料到,遷都肯定會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都不願意,而且是強烈反對。心中大為不悅,一時犟驢脾氣上來了,乾脆就在洛陽住下,這一住就是一個多月。
晉王趙光義等得有點不耐煩了,便前去覲見,勸皇上回京,趙匡胤依然堅持要遷都,趙光義問道:“陛下為何要遷都”
趙匡胤道:“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趙光義反駁道:“山河在德不在險。”山河險要,看似固若金湯,如果君王不修德,到時候再堅固的天險城防都救不了他。
趙光義給自己的哥哥扣了個德行的大帽子,趙匡胤頓時語塞。兄弟二人,一個有說不出的苦衷,一個心懷不軌,各有各的算盤。
趙匡胤感慨道:“冗官、冗兵、冗費,不出百年,民力必將殫矣!”太祖預料到,京師養軍維護安全,不出百年必耗竭民力。
老鳥為了護佑自己的孩子,都會給小鳥建設一個安全可靠的巢,這樣風雨來的時候,才不會受傷害。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趙光義沒有去想趙家後世子孫是否個個都是治世明君,古來荒yin無道的昏君、才大志疏、不務正業的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遠的不說,就說那剛剛亡國的南漢、後蜀、南唐,這些後主都能與其對上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