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五章 奏凱而還,大漢帝國,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八十五章 奏凱而還
漢武帝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而是在兩千多年後成為了現實。在西方歷史上,第一個想征服中國的便是亞歷山大。他征戰八年後,兵老師疲,不得不從印度阿三的恆河流域撤軍。三年後,他三十三時便病死了,他的妄想因此而成空。
自他死後一千多年時間裡,沒有西方人再敢妄想打到中國來。可是,到了近代,西方列強不是一個接一個侵略中國麼?英、法、德、意、荷蘭這些西方列強哪一個沒有沾上中國人的鮮血?
若使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雄心實現,把這一隱患消除,就不會有中國近現代的屈辱歷史。
若果說在漢武帝時期,要遠征歐洲難度還太大的話,那麼在唐朝就有可能成為現實,而夢幻般的唐朝差一點征服了中東,要是沒有“安史之亂”的話。若唐朝征服了中東,必然要往西打,很可能征服歐洲。
漢武帝目光遠大,看得遠,慮得深,可是,在申公他們心目中,卻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太難以想象了,萬里之外用兵,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了。別的不說,光說這後勤就足以讓漢朝背上沉重的負擔,更有可能漢朝因此而衰落。
“皇上,茲事體大,得謹之又謹呀!”申公驚疑了半天,仍是有一股暈眩之感,忙提醒漢武帝:“皇上,萬里之外用兵,決非易事。兵馬調動,糧草籌集,皆非易事。”
“還有,亞歷山大這個狂人,雖說想打到華夏來,可是他畢竟沒有打過來呀!太遠了,沒那麼容易!”主父偃也是覺得心驚,不是他膽小,相反,他膽子極大之人,見識更是超人一等,可是,萬里之外用兵,自古以來,便沒有過。不要說做到,就是想想就足以讓人頭暈。
“沒打過來?”漢武帝眉頭一軒,聲調有些高,指著主父偃道:“主父偃,你結髮遊學數十載,民間之疾苦,你是體味猶深。可是,你知不知道,亞歷山大打到哪裡來了?他是沒有打到華夏來,可是,他征戰萬里,打到一個和華夏差不多的國度。”
略一停頓,漢武帝的聲調拔高,有些尖細刺耳:“你可知道,這個國度是哪裡?是身毒!亞歷山大的國家離身毒的距離,與到華夏相差不大。若不是西羌的險山惡水阻隔,亞歷山大已經到打過來了。他打錯了方向,並不是他沒有實力做到!”
身毒,就是現在的印度阿三。從馬其頓出發,到印度的距離與到中國的距離相差不大。亞歷山大能打到印度,就說明他有實力打到中國。他當年之所以沒有打到中國,是因為亞里士多德給他的地圖不夠準確,他打錯了方向,打到南方去了。
漢武帝這話切中了要害。
“身毒?”對印度阿三,當時的漢人還有些陌生,不由得一愣。
過了一陣,董仲舒猛然醒悟,大聲道:“就是在春秋時,從西邊過來的僧人所來之處?”
“正是!”漢武帝記憶力極強之人,四歲能背誦數萬字,過目不忘,讀書極多,對軼事極是熟悉:“那個光頭僧人,來到華夏,在南山結廬而居,其遺蹟如今猶存。僧人能從身毒到華夏,若是西方再出一個亞歷山大這樣的狂人,你敢說,到不了華夏?”
佛教傳入中國,並非是東漢明帝時期,而是要早得多。只不過,東漢明帝時期,是佛教在中國正式傳教的開端,影響很大,白馬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廟罷了。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印度僧人來到中國,在南山結廬而居,這是佛教在中國活動的最早記載。
漢武帝一句話,問得主父偃啞口無言,一臉的慚色。
“皇上,即使如此,此事體大,亦要再三思慮。”衛綰適時出聲,為主父偃解圍:“萬里之外用兵,遠非易事。除了軍隊的呼叫之外,還有糧草,更重要的是,大漢不熟悉那裡的風土人情、物產情形,冒然用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