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萬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頁,倉鼠劫,常萬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近臣看出韓王安很為難,便進言道:&ot;韓非世代在韓,其人頗有愛國之心,若誠懇相待,講明利害,韓非未必會見國之將危而不救。&ot;
韓王安點了點頭。當即派人去請韓非進宮,韓王安還讓人捎話給韓非,對此前之事深表歉意。韓非得知秦軍將攻韓,果然觸動了愛國之心,表示願意前往,韓王安大禮相迎於宮外,熱誠而謙卑。韓非被感動了,揮筆上書秦王,寫道:
&ot;韓事秦三十餘年,為秦之屏障藩屬,與貴國郡縣無異。今既無負於秦,卻聞貴國將舉兵伐韓,實不解也。韓忠心事秦,尚且被滅,天下諸侯將個個自危。貴國釋趙而攻韓,實非良策,不可取也。
&ot;韓國雖為小國,但面對四方攻擊,將會上下同心,修守備、築城池、御強敵,如此則韓國未必能夠輕易攻滅。貴國若一年內不能滅韓,只奪一城而退,天下必輕視貴國之力,合縱而摧貴國之兵。韓叛秦,魏必響應。韓、魏叛秦而助趙,則趙之福、秦之禍也。貴國攻趙而不能取,攻韓而不能拔,則會使兵卒陷於疲憊,永無統一天下之日。
&ot;臣有一計:使人厚賂楚國,使楚不援趙;再以子為人質於魏,言將率韓而伐趙,如此,趙與齊雖合縱為一,不足為患也。伐齊、趙既成,則韓魏必自服,無須攻伐。由此觀之,攻韓實非良策,攻趙方為大計,願大王深思之。&ot;
韓非此書不過是緩兵之計,他勸秦王緩攻韓而急攻趙,是想為韓國求得一時之安寧。韓非自知秦必攻韓,很難使秦國改變主意,他這樣做是不得已而為之。韓王安看罷此書,心裡也沒有底。但覺舍此別無他計,只好派人帶著黃金寶物連同這道上書一起,送往秦國。
秦王政看罷上書,知是韓非所寫,感到韓非的愛國之心難能可貴,卻又為其效忠昏主而惋惜。他一時難以決定是否發兵,便召李斯前來,共議此事。
秦王政將韓非的上書給李斯看過,道:&ot;韓非上書言韓不可圖,卿以為如何?&ot;
李斯不以為然地說:&ot;韓國乃秦之心腹之患,韓雖稱臣於秦,但未嘗不為秦病,此書不可信也。臣以為,韓國不會順服於秦之大義,只能屈服於秦之強盛。如我緩攻韓而急攻趙、齊,則韓國這塊腹心之疾定會發作,不好收拾。&ot;
&ot;如此說來,仍應伐韓麼?&ot;
&ot;正是。&ot;李斯道,&ot;事不宜遲,如使韓國得到喘息之機,韓國很可能與楚國密謀合縱攻秦,倘若諸侯雲集響應,則秦國必將重蹈當年慘敗崤山之覆轍。&ot;
崤山之戰發生在魯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時值晉文公剛剛死去,秦穆公不聽老臣蹇叔的勸阻,驕縱輕敵,出師襲鄭,結果在崤山遭晉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此戰乃秦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秦王政當然記得,李斯今又提起,秦王政不免也有些憂慮。這時,只聽李斯又道:&ot;韓非力主秦、韓罷戰而和,實際上是自安之計,他擔心的是如果韓國被滅,他將無立足之地。看來,韓非的心思還在韓國,大王想得到韓非必須以武力攻伐。放棄攻韓,與之交親,韓非必不會來秦!&ot;
秦王政道:&ot;如卿之言,何時舉兵?&ot;
李斯道:&ot;勿急。臣請先去韓國拜見韓王,傳達大王旨意,請韓王派人入見,屆時扣留來使而不放還,以此召韓非前來;與此同時,令將軍蒙武率兵列陣於秦韓邊境,對韓進行威懾,韓王定會迫於形勢遣韓非入見,並臣服於秦。趙國聽說我以強兵使韓國臣服,必聞之喪膽,我可乘機攻而勝之。&ot;
秦王道:&ot;好主意,卿可即日去韓!&ot;
李斯遵旨,當即準備車馬,前往韓國。
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