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炒辣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整頓軍備,晉塢,豆豉炒辣椒,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內史,全軍已經集結完畢”,身旁冉良嘹亮的報信聲將桓景拉回了眼前的事務。

連月的大雨後,終於迎來了大晴天。自從石勒向北開拔以後,彷彿烏雲離去一般,天氣終於放晴。譙城西門下,旌旗如浪花一樣翻湧,兵器和鐵甲在日光下閃耀著金光,是按方陣列隊的新軍。

在原時空閱讀一些歷史小說時,桓景總會覺得十餘萬人相互廝殺方才是大戰,現在看來,萬人規模的部隊竟然已經足以達到滿山遍野的效果。

整頓好軍隊後,新軍各營的將佐來到城樓上,聽桓景面授機宜。他前天已經和各將領說過自己的方案,並讓他們制定士兵名冊,今日不過是對一下各自的想法。

首先,是新軍的名字問題。桓景還記得,新軍這個稱呼,最早是來源於郗鑑為自己練兵時的吐槽,說當時的五百家丁,連晉軍的新兵都不如。新軍士兵互相自嘲,這個稱呼才漸漸流傳開來。

但現在,新軍有了另一層含義:這支部隊紀律嚴明,與百姓親善,又能識文斷字,明白為何而戰。這使得他們成了一支有著全新面貌的部隊,與同時代的晉軍不再一樣了。

經過一番討論,新軍眾將紛紛表示,自己就愛叫這個名字,桓景自然順水推舟,不再表示反對。老實說,“新軍”這個名字本身沒啥,只是總是讓他出戲,莫名地聯想到原時空一千多年後奧斯曼的耶尼切裡軍團。

接著是軍隊的分劃。面對眾多不識字的新兵,桓景決定採用以老帶新的模式。

軍隊大體分為四部,每部都有兩千人,桓景依照原時空的啟發,稱這一單位為“旅”。

“《說文》裡說過五百人為一旅,不過《國語》也說過:故二千人為旅,所以我們是在恢復春秋的古制”,卞壼在一旁引經據典,表示支援。

這倒是桓景沒有想到的,原來“旅”這個詞歷史如此久遠。不過這倒好,他想,士兵們記憶起來更加方便了。

一旅之中各有一千新兵和一千老兵,打散編在各營之中。混編的原因一方面是方便新兵快速成長,另一方面也是消除新兵中的不安定因素,畢竟王讚的教訓依然讓桓景心有餘悸。現在新兵有老兵約束,又分屬不同營帳,若能長久相處,必然能打破隔閡

而與此同時,桓景吸取之前的教訓,做了一個從前他或許會嗤之以鼻的決定:要求各旅的統帥皆是新軍出身。現在第一旅直屬桓景,桓宣統率第二旅,王仲堅統率第三旅,陳昭之統率第四旅。

可能對此有異議的三個軍頭中:劉瑞決定自己年老,精力不濟,主動讓賢;樊雅經過最近一戰後已經喪失心氣;而閻亨在守衛譙城的時候受了重傷,現在正在養傷。所以桓景某種意義上任人唯親的行為,竟然一時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這個時候,桓景才開始明白,為何直至近代,各地方軍閥也往往任人唯親。軍事最基本的要點,還是在於下屬將領能貫徹主將的意志。雖然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的說法,但是將領的便宜行事,最終還是為了戰爭全域性的勝利,所以依舊是在貫徹主將的意志。

既然要保證下屬貫徹主將的意志,信任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苦縣之敗時,桓景反思許久,他心中明白,王贊治軍未必就特別差,但他賭氣去苦縣部署,違背了桓景集中兵力的原則,那麼就是在違背主將意志。如果一支軍隊。

“在就任之後,諸位可以便宜行事。但請諸位牢記,我們是新軍,而不是舊晉軍。一切都要為了最終的勝利,一切都要為了百姓的利益。”

主將皆頷首,桓宣自不必說,其餘兩位皆是窮苦出身,對於百姓疾苦再清楚不過。

桓景繼續佈置一些細節上的安排。

旅之下分為四個單位,稱為營,每營五百人,皆設校官統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晉塢

豆豉炒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