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炒辣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九章 秋收(一),晉塢,豆豉炒辣椒,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永嘉五年,七月初三。

南風拂過豫州的平原,翻湧起金黃的麥浪,粟穗在風中彎下了腰,微微顫動。大豆卻還是綠油油,它們要等到八九月才能成熟。道旁的楊樹上蟬鳴陣陣,孩童在田間捉著蟋蟀。

即使是小冰河期的華北,夏秋交替之際依舊燥熱難耐。午後,在屯墾隊一戶普通農家,坐在門檻上休息的桓景,用手中的斗笠不住地扇著風,時不時望一望門外無邊的麥田,手頭把玩著白雲塢採來粟的樣品。

南方長大的桓景還是第一次見到粟,也就是小米成熟時的樣子。一棵粟穗上結滿了密密麻麻的金黃粟粒。“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句詩桓景從前還以為是誇張,現在看來一株粟上幾支粟穗合起來,粟粒大概真有萬顆之多。

這一次收穫的主要是之前白雲塢種下的粟,和之前鴿子塢主逃亡後留下的冬小麥。

不得不說,在農事上,老塢主桓弼還是有點眼光的。雖然附近其他塢主許多種上了小麥,但白雲塢不同。除了一些不好的地種上了用來釀酒的黍子,白雲塢基本選擇種粟。之前說過,粟的口感比小麥好其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粟的儲存期很長。桓弼早就預料到了亂世的來臨,如果要結塢堡自守,那麼粟顯然是最合適的。

而之前苦縣逃亡塢主們留下的大片荒廢麥田,桓景在切實考察之後,生滿雜草的就改種豆了。他只留下了狀態還好的一部分讓屯墾隊除完草後繼續維護。現在收穫的麥田就是這一部分。

不管是白雲塢的粟田還是屯墾隊的麥田,按照這個時空的標準也算是長勢喜人了,農民一個個面露喜色。桓景看著奇怪,畢竟和他在未來親眼見過的麥田相比,這個實在不算什麼。他不知道,就在去年,也就是永嘉四年,關中與河北剛剛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的大蝗災。雖然豫州有黃河阻隔,波及較少,但也減了產。今年這副光景實在是上天保佑。

雖然從前每年過年都要回一次農村老家,但城市長大的桓景除了文學作品中的描述外,對秋收其實毫無概念。現在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學起。除了向王雍容詢問田地管理的經驗,對於農事,桓景主要是問熟練的老農。

這個時代的收穫也就是那麼幾個步驟:首先是割麥,這是最累人的。割下麥子之後,先曬麥去除麥粒中的水分。然後用連枷打麥進行脫粒,也就是將麥粒從植株上弄下來。最後還需要揚穀,也就是分離糠和麥子,有用扇車的,也有挑個風大的日子,利用自然風來揚穀。田地現在已經擴充了幾倍,光用扇車顯然是不夠的,只能用後者。

瞭解了這個時代的農業技術,桓景不禁感嘆,老農的描述竟和舊時空父親描述他小時候在鄉下的情況幾乎一致。在聯合收割機普及之前,幾千年了,農業技術竟沒有什麼顯著變化。

他從前看過一些穿越小說,憑藉現代人的智慧,改進農業技術似乎易如反掌。但現在看來,最要緊的問題反而不是技術,而是農具。光說割麥用的鐮刀,即使之前就努力從四方購入,依然非常不夠用。現在竟然需要拿兵器來湊合著割麥,這效率就低了不少。

不過現在割麥的主力也正是這些士兵。乞活軍和新軍本來許多就是佃農出身,對付這點農活自然不在話下。

他眼前的這一小片田地就是由屯墾隊和乞活軍各負責一部分。現在正是午後休息時間,一個屯墾隊的老農正坐在田頭,吹噓西域的事情。桓景認識那個老農,那傢伙從來就沒出過豫州,但吹牛卻很有一套。一旁幾個乞活軍士兵聽得正起勁。

“西域那個火焰山,不得了喲!山上全是火焰,大風一刮,那火焰被吹得撲撲撲直響。西王母,知道吧,就住在那山上面。”那老頭又開始胡吹了。

“老田頭,你這就是胡扯了,西王母住在崑崙山瑤池,怎麼可能住在火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晉塢

豆豉炒辣椒